与基层干部交流时,常能听到“干得越多,错得越多”的无奈感叹。这种被称为“洗碗效应”的管理学现象,不仅打击了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更成为事业发展的无形阻碍。“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破除“洗碗效应”的消极影响,构建“想为者有位、善为者有功”的良性生态,才能让干部敢干、乐干、善干的精气神竞相迸发。
涵养主动作为心态,笃定“洗好碗”的决心。“洗碗效应”折射出的是部分干部“不洗碗者永不摔碗”的避责心态,这种心态如同慢性腐蚀剂,助长推诿扯皮的不良风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干事担事,是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价值所在。”破解之道在于拧紧思想“总开关”,既要以“下河莫怕漩涡多”的勇毅直面挑战,更要以“不待扬鞭自奋蹄”的自觉主动作为。当每个岗位都成为奋斗舞台,每项任务都化作成长熔炉,干部自会在啃硬骨头、接烫山芋中实现价值升华。
锤炼能干善为本领,提升“会洗碗”的水平。新时代对干部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既要政治过硬,又需本领高强。要保持“本领恐慌”的清醒认知,既深学党的创新理论以铸魂,又精研专业技能以强基。通过岗位历练、专题培训、调查研究三维赋能,在解决卡脖子难题中锤炼硬脊梁,在突破改革瓶颈时磨砺真本事。唯有成为行家里手,方能在面对复杂局面时游刃有余,在破解发展难题中彰显担当。
营造鼓励作为生态,破除“怕摔碗”的顾虑。“洗碗效应”的深层次症结,在于容错纠错机制不够健全。要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在“为公与谋私”探索性失误与违纪违法等关键处精准画像,为担当者卸下“洗碗必摔碗”的思想包袱。当组织为实干者撑腰、让有为者有位,干部自会放下“洗碗焦虑”,在允许试错、宽容失误的沃土中,生发出“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情怀。
政绩观如同指挥棒,关乎干部队伍的精神面貌。构建“有为者有位、吃苦者吃香”的鲜明导向,才能激活干事创业的“一池春水”,让干部勇于担当作为,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全力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