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金有价、玉无价。数千年以来,人们对玉器的钟爱不言而喻,亦爱将不同色泽的玉石雕琢成不同形态。玉器看似简单,但其实玉质及形态非常多变,而收藏玉器更是一趟漫长的旅程。
崔建德是椒江的一位资深玉器收藏家,他在收藏早期兼爱翡翠与明清玉器,后来逐渐集中于明清玉器收藏。在崔建德看来,古人打磨玉器,不只是“做玉”,更是注重玉器背后的文化,例如吉祥文化、清廉文化等等。
孤独的玉器玩家
“玉器,是收藏圈常见的一个门类,也是群众基础最广的一个收藏品种。几乎家家都有一两块玉,我们身边喜欢玉懂玉的朋友也不少,正所谓‘八仙过海,各有玩法’。然而,要想真正弄清楚玉器却是一件难事。”崔建德告诉记者,他开始“玩玉”纯属偶然。
1994年,崔建德跟朋友到椒江工人西路古玩店玩,对一块清代时期的玉佩一见钟情。店主徐师傅用灯照着玉,说这块玉挺开门(具有明显时代特征和明显标志的老物件),崔建德就将它买了下来。
“现在想想,我买第一块老玉也太随性了”崔建德说,这是一块清福寿双全连珠和田白玉佩,典型的“乾隆工”,当时售价1300元。彼时,他的月工资300元不到,这块玉对当时的他来说简直就是天价。
“但是缘分这东西真是奇怪,当时明明是朋友带我去的古玩店,最后他因贵没出手,所以一直没入行,我却一发不可收拾,入了玉器收藏的‘道’。”崔建德说,他收藏玉器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只要看到心仪的玉,价格在能接受的范围内,他都尽力买下来,“只要手里有点闲钱,我都会拿去买玉,所以日子过得比较清贫。”
因为在玉器收藏上花的钱不少,一开始,崔建德的家人并不支持。“有一段时间,我的家人强烈反对,他们感觉收藏是不务正业,玉器收藏这条路多年以来其实我都是在孤独地走。”崔建德说,他钟爱明清时期的“老玉”,但是身边朋友玩老玉的并不多,如今台州市面上流通的老玉更是稀少。
不少玉器“明珠蒙尘”
“我对玉器的喜爱与珍视是流淌在血液里的。小时候祖上曾有一些玉器,遇到经济困难的时候,看到奶奶将玉镯卖掉换钱,甚是可惜,这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1994年买了玉佩后,我就陆续开始收藏玉器。”崔建德说,在当时,他收藏玉器还是比较早“吃螃蟹”的人,不像如今玉器价格水涨船高,当时珍贵的玉器还是“明珠蒙尘”。
“有的时候,我去地摊或者古玩店,很多好的玉器都被他们用报纸或者卫生纸包着,要不就是随便放在角落里,不被外人注意到。在收藏界,眼力最重要。”崔建德说,因为真正喜欢古玉懂古玉的人不多,因此多年来他有机会“捡漏”,收藏了不少好玉。
有一次,崔建德在一家古玩店发现了一个明代中早期的白玉卷莲纹荷叶水洗。水洗浑身是被火烧以后的痕迹,被店家用卫生纸包着放在一边,看上去灰不溜秋脏脏的。但是崔建德看出了它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这件水洗尺寸比较大,以和田白玉为材,整体呈火烧后状,局部玉质细腻凝润,光气纯熟,以浮雕、镂雕、透雕等多种技法雕刻而成。形似荷叶,外壁浮雕一束莲花及荷叶、莲藕、茯苓,有丰富动态的美感。
同时,荷叶有着清廉纯洁的寓意,象征着清正廉明。叶子紧凑而又代表着和睦团结,古有友人互赠荷叶,以寄托自己的思念之情,十分适宜收藏,崔建德便将其买了下来。
凭眼力“捡漏”
“大多数古玉还真没有新玉或仿品更吸引眼球,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标准,一直以来,古玉卖家往往有点利润就出手了。”崔建德回忆,十多年前,他在海门老街地摊上以2800元的价格淘得清代冰种翡翠手镯,当年这镯子真实市场价格至少得两三万元。
“进入21世纪后,网络交易兴起,专业的收藏网络平台出现,我开始混迹于雅昌、嘉德、华夏、中华古玩网,在上面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玉友。”崔建德说,他通过网络结交了全国各地甚至国外的玉器大玩家,虽然见不到面,但通过专业的收藏网络平台,以及后来的微信,和不少人成为了惺惺相惜的好友。
“相对来说,台州古玉收藏群体不是很大,网络平台是我收藏的主要渠道,不用出门就可以及时掌握全国市场动态,也可以淘到性价比相对较高的藏品。”崔建德说,近些年,普通收藏市场上流通的好玉已经不多,他一年也只能收藏到一两件。
玉器寄寓美好愿望和祈盼
在崔建德的众多藏品中,最有意义和价值的是一件明代中期白玉甪端摆件,属于宫廷器。
甪端是一种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独角神兽,与麒麟相似,头上一角,外形怪异,犀角、狮身、龙背、熊爪、鱼鳞、牛尾。在《宋书·符瑞志下》中,甪端被描述为能够日行一万里、夜走八千里,精通四方语言,而且只陪伴明君,专为英明帝王传书护驾。
“甪端在皇宫里,是一件重要的香器。”崔建德说。
除了甪端摆件,崔建德还收藏了一件双头獬豸玉器摆件。獬豸,又称獬鹰、解豸,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体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獬豸拥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圆睁,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是勇猛、公正的象征,是司法正大光明、清平公正、光明天下的象征。
甪端和獬豸是中国古代民间臆造的,流行于官场和民间的一对独角兄弟。在官方,它们象征光明正大、秉公执法;在民间,它们象征吉祥如意,风调雨顺,寄寓了民众的美好愿望和祈盼。
崔建德收藏的双头獬豸玉器摆件是明代的,最初也不被其他藏家看好,但崔建德认为獬豸造型灵动,工艺精细,包浆醇厚,时代特征鲜明,十分少见,遂买下。
偏爱文房用玉
崔建德最喜欢收藏动物类和文房类的玉器,他收藏的清代冰糯种俏色翡翠鹿衔灵芝镇纸,属文房用品,也可做笔架。造型古朴自然,包浆浑厚油润,光气十足,鹿身上的飘花十分像是梅花鹿身上的鹿纹。
“这块镇纸红头红尾寓意好,鹿在传统文化中也是吉祥的象征,黑皮部分还巧雕成灵芝。鹿和鹤常常作为寿星南极仙翁的坐骑出现,灵芝更被认为是能够令人长生不老的仙草。因此,‘鹿衔灵芝’也成为吉祥的图腾。”崔建德说。
崔建德收藏了和田白玉鹅一组。鹅非但体态洁美、性格温顺,而且忠于主人、善解人意,鹅的形态优雅自然,常给人一种田园生活的闲适之感,其长长的脖颈,又暗示了不屈从现实的气节,所以鹅也就成为了古人对理想生活的一种象征,“我如意,心自在,不求人”。
玩玉玩的也是历史和文化
为何会选择明清时期的玉器作为自己的收藏领域?崔建德说,要从玉器的历史与文化背景说起。
“玉文化在元代相对低迷。而到了明代时,新疆大量玉材运往关内,玉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崔建德告诉记者,明清玉器的主要用料以新疆和田玉和缅甸翡翠为主。
“受到康乾盛世的影响,政治局面逐渐稳定,经济也开始逐步好转,清朝皇帝对文化艺术的追求开始增加,清代的宫廷玉器,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崔建德说,特别是乾隆一朝,经济与文化、军事发展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平定新疆后玉路打通,优质的和田玉料大量进入内地,乾隆又对玉器情有独钟,从而使宫廷制玉进入了异常繁荣时期,玉器成就在此时步入了巅峰。
崔建德说,乾隆时期玉器的工艺,因用料考究,精雕细琢,不惜工本,极富有时代特征而成为一种固定名词,谓之“乾隆工”。
“明清玉器年代相对较近,藏品存世量大,入门门槛相对而言较低,收到真品的概率较高。题材文化寓意符合现代人的理念,传承性强,审美也很接地气,人们接受度高,不像高古玉那样高高在上。”崔建德说。
“一个人选择了收藏,实际上是选择一种生活状态。收藏的境界高低取决于对待收藏的态度,眼力、财力、魄力、运气是必不可少的。”崔建德说,玉器收藏背后蕴含了巨大的历史、文化和艺术魅力,收藏古玉也是一场修行,收藏者需要不断磨炼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眼力,提高自己的鉴赏和审美能力。
记者 王琛琪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