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打造农业共富新图景

2023-10-30 16:26:24  来源:中国台州网-台州日报   作者:崔旭川

三门乡村田园美景。

建设中的三门青蟹研究院,未来将成为三门青蟹育种、养殖产学研基地。

欧迅数字化工厂养虾项目建设现场。

蟹乡大地,随处可见田园阡陌的乡村美景。

俯瞰涛头村,连片的养殖塘书写强村富民故事。 (三门县农业农村局供图)

◎ 核心阅读 ◎

金秋十月,蟹乡大地,处处丰收场景。养殖塘内,各类小海鲜鲜活上岸;标准农田里,风吹稻浪一片金黄;而更多农业产业项目建设一线,工人们正抢抓工时,建设正酣。

“今年是三门农业农村项目建设年,我们谋划了农业产业领域103个重点项目,其中重大项目66个、平台类9个、产业类47个、农村领域类11个,计划总投资29.32亿元。”三门县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局长舒军介绍,“以项目为王、共富先行、科技赋能,建立项目谋划、鉴别、落地跟进、督查考核等机制,推进三门农业农村项目建设不断提质提效。”

◎ 项目为王,打造农业发展新引擎

连日来,三门欧迅数字化工厂养虾项目建设现场,挖掘机有序施工,开挖土方。

该项目占地面积340亩,计划投资总额6000万元,分两期实施。其中2023年计划投资2000万元,主要用于完成第一期主体工程的建设和设备安装。

项目采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自动化传感器及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省内规模最大的数字化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

项目达产后,预计每年可以生产南美白对虾约2000吨,亩均产值比传统土塘养虾可提高50倍,预计年产值可达8000万元。

除了直接的经济效益,该项目还计划每年为三门全县的养殖户提供1亿尾以上的大规格青年虾苗种。这些健康的苗种生长50天左右便可上市,在提高养殖成功率的同时,为养殖户带来更多收益。

该项目的示范效应,将带动三门县的传统养虾方式向生态、循环和数字化的方向进行转型升级。

欧迅项目的成功引进落地,是三门聚焦农业农村项目、谋定后动的成功实例。

今年以来,三门重点从保障“粮柜子”、丰富“菜篮子”、鼓起“钱袋子”等方面入手,谋划一批强支撑促升级、补短板增后劲的重大农业农村项目。出台了《三门县2023年农业农村项目建设年活动实施方案》,制作农业农村重大项目文本,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产业、商贸物流等重大农业农村项目纳入省市县重点项目规划,为项目启动实施打下扎实基础。

三门县农业农村局成立项目专班,开设“项目大讲堂”,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制作农业农村系统招商引资地图、土地储备库图库,建立项目谋划、鉴别、落地跟进、督查考核等制度,形成项目清单闭环管理,推动农业农村项目建设提质增效。推动招引了一批延链、补链、强链的“大好高”项目落地三门。

为确保项目建设不松劲,三门县农业农村局建立“五个一”机制抓推进。

强化“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团队、一张作战图、一抓到底”的“五个一”项目推进机制的落实,制订年度农业农村重点项目攻坚作战计划表,明晰季度完成投资额和形象进度,形成项目闭环管理。落实“五大清单”抓落实。对重大农业农村建设项目实行清单式管理,制定重大项目新建、重大项目续建、重大项目谋划、重大项目突出问题破解责任和政策保障措施“五大清单”,精准施策、责任化推进。

目前,除了建设正忙的欧迅数字化工厂养虾项目,投资1亿元的山香特色农产品共富加工项目也已动工建设,招引的投资2亿元的三门县智慧农博城正在调整控规、勘测地界,预计今年12月动工。

◎ 共富先行 探索强村富民新路径

10月21日上午,“携手油橄榄 同创共富路”中国·三门油橄榄产业基地2023橄榄油首榨仪式在三门亭旁镇举行。

此次举行首榨仪式,三门的油橄榄产业走过了“从无到有”的阶段,正式开启了“从有到强”之路。

亭旁是革命老区,带动老区群众增收致富,是亭旁镇发展橄榄油产业的初衷。

由该镇牵头组建的三门县亭山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周边54个行政村,引入浙江绿泉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新建油橄榄基地和炼油厂等配套设施,链式发展油橄榄产业。建成2200平方米的油橄榄育苗大棚,可年产苗约20万株,年收益达500万元,利润分成辐射到各村。在强村公司统一协调下,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各行政村通过亭山公司购买苗木,可享受七折优惠,实现“种、产、销”一体化。

走进位于海游街道交通路的三野农夫店铺,祖传年糕、豆面、红糖、土蜂蜜、干菜、茶叶等三门特产摆满了柜台。有客人正在购买年糕,准备邮寄给亲友。

有些特产来自三门县横有味村集体经济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由横渡镇13个村联合成立,打造“横有味”区域公共品牌,以农业产业、康养产业为方向,收购当地特产进行深加工,2022年公司营收额达215万元。

在三门,强村公司持股类型多样,有纯村民持股、纯集体持股的单一持股,也有多村联合、村民加集体、集体加国资(政府)等混合持股,运行方式也多元化,自营、合作、抱团……不拘一格。

强村公司的设立,让村集体和村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很多沉睡资产得以苏醒,继而“生金”,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2003年成立的三门县亭海养殖有限公司是三门最早的强村公司,也是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

该公司将养殖塘发展作为产业项目进行经营,既保障集体经济有盈余的村实现资金的可持续发展,又解决经济薄弱村“无钱闲塘”的困境。2022年村级养殖塘发包年收益达3635万元,各塘股村及个人年保障分红1900万元。同时,开拓形成滩涂旅游、渔家乐、画家采风游、海草房居住体验游、赶海拾贝游等多种类型的特色旅游项目。

近年来,三门连续出台了《三门县关于巩固提升村级集体经济的若干意见》《推进强村公司规范发展工作方案(试行)》,鼓励集体经济实力较强的村以独资形式成立强村公司,融合一二三产业破解村集体经济制约瓶颈,实现良性循环发展。并对强村公司的投资管理、组建、运营和监管做出明确规定,在项目规划、人才激励、金融支持等方面给予保障,推进强村公司规范运营,提升公司市场竞争力和综合盈利能力。

2022年,三门共落实财政扶持项目2个,涉及村数117个,投资总额1.18亿元,其中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资金1300万元,整合统筹用于巩固提升的各类支农项目资金共8487万元,预计项目年均增收总额1060万元。

同时,每年将不低于10%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用于乡村产业发展,将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产生的增减挂钩节余指标,优先用于农业农村产业用地需求。

◎ 科技赋能,助力养殖产业再升级

10月,三门海润街道涛头村的养殖塘迎来丰收季,养殖户们忙着捕捞青蟹。

养殖户陈华法承包了40多亩养殖塘养殖青蟹。今年青蟹产量高、价格好,他算了一笔账,青蟹加上混养的血蚶、小白虾、蛏子等小海鲜,全年毛收入有100多万元。

陈华法从事青蟹养殖26年,他说,这些年,在当地水产技术推广站工作人员的指导下,青蟹养殖方式逐步从粗放型向生态集约型转变。在他的养殖塘中,种植的水生植物海马齿能吸收氮磷元素,设置的海水光合细菌规模化培养系统能吸收水里的有害物质。另外,养殖塘中还用牡蛎壳构筑了生物“绿坝”,吸附水里的颗粒物质,更好地净化水质。

“我们这几年通过生态养殖方法,既实现水质可控,又获得经济效益。每亩青蟹可增产50斤左右。”三门县农业农村局水产技术推广站副站长祁拥华介绍。

三门是浙江省海水养殖第一大县,也是全国最大的青蟹人工养殖区,被誉为“中国青蟹之乡”,青蟹养殖面积超8万亩。近年来,绿色生态科学养殖,让水产养殖户们尝到了甜头。

据介绍,三门青蟹养殖大多依靠浙江省外野生苗,野生苗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品质和产量不稳定,还存在非繁殖季无苗可养的问题。

随着养殖规模扩大,如何能持续获得青蟹优质苗种,成为养殖户们的新“烦恼”。

4年前,宁波大学团队与东航水产合力研究三门青蟹人工育苗课题。团队以三门青蟹为原种,通过4代蟹种选育,成功培育出青蟹良种——“甬台1号”。

2021年9月,宁波大学和三门县合作共建中国三门青蟹产业技术研究院,进一步探索青蟹人工育苗。目前,三门青蟹研究院繁育基地出品的青蟹苗,成活率、品质等已达到规模化繁育要求,年出苗量超过1000万只。

“我们非常看好这个产业!”三门县东航水产育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杰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作为国家种业阵型企业,我们也想在这方面多投入,为当地产业发展提供助力。”

除了青蟹育种,当地还和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宁波大学等高校合作,广泛开展虾蟹、贝壳、鱼类苗种培育和新技术研发,推动种苗规模化繁育,促进养殖户增收。

多年来,三门深入实施“八八战略”,积极探索水产健康生态养殖模式,创新实施蟹虾贝混合养殖等先进技术,打响“三门小海鲜”“三门青蟹”等品牌,做长做强海水养殖产业链,将养殖塘变身聚宝盆,10余万名小海鲜产业从业人员捧上了“金饭碗”。

同时,加快小海鲜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先后与中国水产科学院东海研究所、上海海洋大学、宁波大学、浙江海洋大学、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与多所高校院所建立了项目合作。

三门还构建“国家、省专家组—市专家组—县专家组—科技指导员—重点示范户—科技示范户—辐射户”的推广服务网络,组建农业、金融、老干部等10支“共富帮帮团”,成立中国水产学会工作站、陈丽芝工作室、三门县政协海水养殖委员工作站等,进一步壮大养殖智囊团。

据统计,目前三门县超10万人从事青蟹养殖、小海鲜相关产业,2022年,青蟹产值达到15.9亿元,销量占到全国的1/9,鱼、虾、贝、藻等百余种三门小海鲜实现产值67亿元。

如今,三门正放大小海鲜“舌尖上的鲜甜”效应,把“鲜甜”品牌嵌入优势农产品开发,为渔业转型升级、农民增收提供平台,让蟹乡百姓共享发展成果。

编辑:褚淑华 责任编辑:余彩虹 审核:刘锦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