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阿拉尔,领略壮美大漠风光

2022-07-20 15:34:15  来源:台州新闻客户端  

【核心阅读】

作为台州支援新疆的对口城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简称“师市”)拥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今年,台州和师市联合举行“台州千人游阿拉尔”活动,来自台州的游客分批前往师市游玩,他们对那里的自然风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一次,让我们去独具魅力的睡胡杨谷和“沙漠之门”走一走,在刻满岁月记忆的大漠黄沙上探索自然的神秘和活力。

这里有大漠“最美丽的树”

风吹日晒,

狂沙席卷,

就算是再恶劣的环境,

它依然屹立不倒,

尽管生命不再,

但它在这戈壁荒漠上

与大自然持续搏斗千百年,

留下了令人惊叹的“生命之美”奇观。

在空中俯瞰成片的金黄胡杨林 郭成云/摄(资料照片)

它名为胡杨,千百年来,胡杨守护在边关大漠,守望着风沙,被人们誉为“沙漠守护神”“沙漠英雄树”。在维吾尔语中,胡杨被称为“托克拉克”,意为“最美丽的树”。

游客们在睡胡杨谷里参观拍照

出师市一路向南,下217国道,“闯”入一师十四团境内,当一大片没有生命特征却依旧屹立不倒的原始胡杨林出现在眼前时,就代表你已到睡胡杨谷。

睡胡杨谷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边缘,占地约为6.8万亩,其内胡杨多数枯死多年。脚踏沙土,头顶烈日,这些没有枝杈和树皮只剩躯干的胡杨,或直立,或斜刺,或横卧,各具形态,争奇斗异。

在远古时期,睡胡杨谷其实是一片茂密的胡杨林,然而由于河水断流、河道改向,胡杨在缺水的无言中逐渐枯死。半个世纪前,兵团一师大举开发塔里木,到这里被河流阻拦,随即采取措施严加保护,这片原始的胡杨林也因此得以完成保留,但也成为了生态的警世钟。

行走在沙漠上的骆驼陈绍群/摄(资料照片)

“活着的胡杨夏绿秋黄,固然旖旎;死去的胡杨更加壮美,以独有的形态,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只有躯干,没有树皮和枝叶——虽死犹生,虽睡犹醒。”十四团工作人员刘云表示,这就是睡胡杨谷名字的由来,也被专家称为“塔里木原生胡杨标本库”。

如今,十四团睡胡杨谷景区被列入师市“塔河十景”之一,景区内枯死的胡杨约占90%以上,但这也意味着仍有部分胡杨顽强地存活着。“本以为这里的胡杨都枯死了,没曾想还有活着的,如此强大的生命力,难怪人们会将‘胡杨精神’作为兵团人扎根沙漠边缘艰苦创业的象征。”王峰明是来自嘉兴桐乡的援疆教师,借浙江援疆教师传帮带工作交流会在师市召开的机会,来到睡胡杨谷,面对这一奇观不由感慨道。

“胡杨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尽管这样的形容有些神话胡杨,可它们就算死去,仍然用坚挺的身躯守护着这片土地,这正是胡杨“坚毅自强不息”的品质表现。

游客们骑着骆驼,脸上乐开了花。

“我们欢迎各地的朋友来十四团,来睡胡杨谷参观,领略这一望无际的美丽奇观。”刘云说。2016年,十四团荣获兵团特色旅游名团(镇)称号,2017年,睡胡杨谷景区被评为国家沙漠公园,目前,景区正按照“一路、二园、三区”的规划进行建设,以驿站和营地的形式提升旅游产品,让游客在此能有更棒的游玩体验。

在这里可以尽情挑战沙漠

环塔沙漠之门

“沙漠之门”既是景区之名,也是一师十一团的美称。十一团位于师市东部、塔里木河南岸,毗邻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大漠自然风光也成了该团一张独特的旅游名片。

野驴在荒漠戈壁上飞速驰骋 谷水清/摄(资料照片)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沙丘轮廓清晰、层次分明,迎风面沙坡似水,背风面流沙如泻。脚踩在细沙上,如若风不大,回头望去,连串的脚印清晰可见,如若风大,脚印不一会儿就被沙重新盖住。

流动沙丘高度一般在100至200米,最高可达300米左右,类型复杂多样、变幻莫测。游客们可以骑着温顺的骆驼穿梭在沙海中,也可以坐着滑板从高处一冲而下,体会错落的沙丘带来的刺激。当然,沙漠最不缺的就是磅礴的气势,这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汽车越野爱好者挑战沙漠、挑战极限。

欢迎来到达克拉玛干沙漠

近年来,十一团利用塔克拉玛干沙漠建成了“沙漠之门”越野拉力赛场地。赛车飞上土坡,一跃而下,飞扬的泥土尚未落地,车早已没了踪影。追风角逐、逆行而上,在佩服赛车手勇气的同时,现场观众也不吝啬自己的掌声……随着越野拉力赛的逐年举办,“沙漠之门”每年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游玩。

越野拉力赛吸引了众多观众前来观看

除了赛车爱好者,前来观赏的游客也可于平日里体验一把在沙海里起伏的刺激。台州游客王杰说:“整个环境非常辽阔,让我有种心情特别开阔的感觉。在这里体验了越野车上下的冲刺,确实很刺激,这也是一次难得的体验。”

据了解,“沙漠之门”景区建有综合型专业赛场,可以同时满足“纯沙漠赛段赛”和“人工赛场赛”,既增加了挑战难度,也打破了赛事的局限性。

来自台州的游客围在篝火前载歌载舞

在经历了白日的惊险刺激后,夜晚的篝火晚会千万别错过。今年国庆假期,游客们围在熊熊燃烧的篝火前,高扬的歌声不断在沙漠边境回绕,觥筹交错间,他们尽情地牵手起舞,纵情欢度每一个欢乐的夜晚。

虽然推进旅游业发展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但同时更要注重旅游资源的保护。十一团十分重视防沙治沙建设项目,不断优化和改善旅游景区环境,2019年6月,十一团引进防沙治沙“能手”——四翅滨藜苗木155.4万株,在景区周围新建沙漠生态治理防护林7000亩。

四翅滨藜原产美国中西部高原,是一种高度耐干旱、耐寒冷、耐盐碱的植物,在水源稀缺的沙漠中种植成活后,具有很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游客旅游其实更注重体验,我们打造这样一个防沙治沙的绿色生态屏障,既能为‘沙漠之门’再添一道风景,也能为游客们挑战沙漠时提供更多的保障。”十一团工作人员刘艳梅表示。

编辑:丁楚兰 责任编辑:杨能勇 审核:刘锦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