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人过端午 这些习俗你知多少

2022-06-01 10:25:55  来源:中国台州网-台州晚报   作者:徐丽娇文/图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五月为午月,五与午相通,五为阳数,故端五又名端午、端阳。五月初五,二五重逢,又可称为重午。从史书上看,端午在史书上最早见于晋人周处的《风土记》中的“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始于春秋战国,至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上山摘“叶”自包粽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台州各县(市、区),端午习俗也是异彩纷呈。有吃食饼筒的,也有吃麦饼的,大都还是吃粽子。

小时候,端午前几天,母亲就会伙同邻居的婶娘们一起上山摘粽叶,一尺多长的椭圆形粽叶闪着青碧色的亮光。父亲从棕榈树上割下一个扇形的棕叶子,撕成一指来宽的一条条带子,清洗过的棕条叶如一条条碧玉丝带。

糯米吸足了清泉的甘霖,颗颗饱满圆润。只见母亲的大拇指和食指一捏一折,碧澄澄的粽叶就成了一个绿漏斗,珍珠似的糯米一勺勺舀满漏斗,再一裹一捏,一个斧头形的粽子就成型了,棕绳子先在中间绕个三两圈一扎,然后再在两头同样扎一下,一个粽子才算是真正完成了。普通的粽子就是这种斧头形的四角粽。母亲也会挑一片大粽叶,轻巧一卷就成了一个甜筒状的,舀一大勺糯米,再一包裹,就成了一个三角粽。这是我们家老三老四的专属,每次望着他们炫耀似的吃着粽子,我心里是羡慕嫉妒恨,可只会哼一声:“还不如吃一个四角粽能饱肚子。”据说三角粽出现在清代,考生上京赶考之前必会吃一个形如笔的粽子,意寓“必中”。母亲自从听说这个传说后,每年就会多裹几个三角粽,我们四个姐弟都会吃到三角粽,沾沾必中的运气。

粽子不仅形状花样多,而且品种多,大都分为甜粽和咸粽。甜粽大都是蜜枣粽、红枣粽、赤豆粽、豆沙粽。咸粽可就五花八门了,其中咸肉粽、酱肉粽、蛋黄粽、栗子棕等最受欢迎。也有根据个人爱好的,比如豇豆粽、豆腐粽等。独占鳌头千年的白米粽早就打入冷宫,“90后”一出生就衣食无忧,吃货吃出新花样,吃粽子也一样。白米粽对他们毫无吸睛的魅力。然而“70后”还是喜欢有嚼劲的白米粽,他们吃的是一种情怀,嚼的是对生活的回忆。

看似简单的裹粽子,实则不是那么容易。粽叶没有对折好,或包裹的时候力道不够,或绳子没有系紧,都会漏米,甚至会影响口感。在地方小吃的做法中,我认为最难就是裹粽子,年轻姑娘本来就懒得下厨,再加上这么不好学,更加学不会了。更喜的是现在很多小区都会举行邻居节,经常在传统节日一起过节,一起学着裹粽子,这种传统的美食也就能在台州大地上传承下来了。

小孩额头抹雄黄

“吃过端午粽,棉衣远远送。”

过了端午节,天气逐渐炎热,蚊蝇毒虫横行霸道,病毒四散,疫病萌发。据说饮雄黄酒能驱邪解毒,端午节这天,台州的男人们午餐要喝点雄黄酒,孩子要涂抹雄黄酒。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

记忆里的雄黄酒,在端午这一天,涂抹在小孩的额头,手背手臂以及小腿上。妹妹最怕蚊子,常常被蚊蝇叮咬而生烂疮,每年的端午节,我们可以躲避母亲的雄黄涂抹,而她却不能,被母亲涂抹得像戏台上的大花脸。母亲把用剩的雄黄酒洒在屋角院角里,用她的话说,蛇就不会进屋了。说起蛇,这是孩子们最害怕的。也有不信的,母亲就说:“你没看见戏里的白蛇饮了雄黄酒,就变回原形了吗?”这才让院子里的孩子们无话可驳。以至到我们成年以后,才了解雄黄酒确实有毒,无论是喝还是涂抹都不可取,母亲才废弃了她原有的做法,只保留了喷洒的习俗。

挂荷包系五丝带

端午节是巧妇施展才华的时刻,家里存放的零碎的布头,这个时候就有用武之地了。

台州大小村落,院子里的大姑娘小媳妇扎堆,谁比谁的布头花色漂亮,谁比谁的针脚细密,在一阵嬉笑声中一个个精致且独特的荷包从针线中形成。爱心形、鸡形、五角星形的,当然还有别致的新月形的。缝制的香荷包里,放入苍术、雄黄等药性香料,荷包挂于胸前或腰间,所到之处,空气中弥漫着药香,虽有些人不喜闻却能驱虫避邪,倒也成为村民的喜爱之物。荷包成为年轻女子的信物,赠送给心上人。荷包是母亲的爱源,母爱随着荷包流淌在孩子的心头。

当然也有人嫌缝制荷包麻烦,就以五色线来代替,据说五色线以求平安吉祥。端午的农村,孩子是一道风景。只见他们“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据应劭的《风俗通》里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小时候我也曾听母亲称五色线叫长命线,也有叫续命线,叫法不同,愿望都是一样,希望孩子能避灾避难,保安康,健健康康成长。五色线是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的丝线合并成的线搓成股,线上系一个铃铛。并不是所有人家都有五色线,小时候看到最多的,就是红丝线搓成股或者编成三股辫系在孩子的手腕或者脚腕上,也有红丝线系一块玉挂在胸前或者挂于腰间的。一般红丝线都不会乱扔,而五色线也是不能随便丢弃,老一辈的说法,五色线要丢在长流水或者三角路口。戴五色线的孩童可避开蛇毒的侵害以及蚊蝇的叮咬。小孩戴过的五色线扔进荷塘溪涧,就能将水里的瘟疫冲走,不再侵害村里的孩童,求保康健。几根细长的丝线含着一个民俗的文化,也含着一份沉甸甸的亲情。

家家门口插菖蒲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端午习俗不仅仅是吃粽子这么简单,插菖蒲更是少不了的环节。

民间一谚语:“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台州人家大都要插菖蒲,从医学上说,艾叶和菖蒲的茎、叶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可入药。因而选择菖蒲和艾叶也是有科学依据的,除了看得见的蚊蝇与蛇蝎,当然还有看不见的妖魔鬼怪。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五毒尽出,所以在端午节时,东海之滨家家户户都会在门上插上菖蒲做的“避邪剑”来驱邪避毒。菖蒲剑一插,无论是看得见还是看不见的都被挡于门外了。

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就有一段关于菖蒲剑的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於床户,皆以却鬼。”插菖蒲剑不仅仅是一种民间风俗,也是一种民俗文化。

如今,过端午节,不是为吃粽子,也不是真正为了驱邪解毒,而是为了传承华夏的风俗文化。


编辑:颜琪 责任编辑: 审核: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