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近日来,椒江市石油公司职工不顾天气炎热,专门组织了3辆油车送油到三甲、洪家等地供销社……有力地支援了‘双夏’生产。”詹茂庆翻开《为人作嫁衣——詹茂庆新闻作品选》,找到这篇写于1988年7月的稿子,一下子将时间拉回到30多年前的夏天。
这篇不足100字的消息稿,曾先后在《台州日报》《浙江日报》上刊发。这也是詹茂庆在《台州日报》刊发的第一篇稿子,而后几年,他以“通讯员”的身份,和《台州日报》一直保持密切互动,通过高频的新闻报道,用文字记录的方式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椒江的商业发展留下鲜活的注脚。
“1988年,我调到椒江市商业局工作,负责文字宣传。这个岗位能让我即时而全面地了解椒江的经济发展变化,而且那个时候,我有强烈的创作热情,不停地写,也不停地投稿。”詹茂庆一边说,一边翻找出当年在《台州日报》刊发的稿件。
在这些稿件中,有《椒百公开招聘柜组长效果好》《百货大楼里的“沙角头”》等展现当年椒江商业系统面对新的营商环境使用的新方法,也有《实行联购分销 整顿肉食市场 椒江市民菜篮子比以前好拎了》《椒江给养猪大户吃定心丸 扶持政策不变 奖励保证兑现》等展示政府部门保障菜篮子供应采取的有效措施,其中《行署决定明年继续扶持商品猪基地》《椒江市商业局积极组织货源安排节日市场》等5篇还登上了《台州日报》的头版头条。“当时,我的稿子发表在《台州日报》《浙江日报》《经济生活报》等各种报纸上。其中,在《台州日报》发表肯定是最多的,我也和《台州日报》的记者和编辑接触最多。我和编辑交流新闻稿应该怎么写,他们对我的写作帮助很大。”詹茂庆回忆道。
除了新闻报道,詹茂庆还擅长写言论杂谈。因此,他也是《台州日报》言论栏目的常客——作品常出现在“集思广益”“众议苑”“经济漫笔”“扫描与显微”“经济瞭望”等栏目中。
詹茂庆的言论深入浅出,大多从自身观察出发,对某种商业现象进行深度思考和经验总结,如有建议经营者不光打“低价牌”更应提升产品质量的《从食糖“贵”卖所想到的》,有鼓励企业用事业、感情、报酬留住人才的《“封槽”莫如“通槽”》,也有关注社会不良现象的《“童工现象”透视》等。
“那时候,媒体传播只有报纸、广播、电视几个渠道,自己的作品能够刊发是一件很荣幸的事情。而且那几年,我几乎每年都会获得《台州日报》‘优秀通讯员’或‘积极通讯员’表彰。”詹茂庆说。
也正是这份对新闻事业的执着和热爱,1993年年底,詹茂庆离开椒江商业局,进入椒江电视台,踏上新闻专业之路。而后,他坚持新闻工作二十余载,直至2021年退休。
“我对《台州日报》是很有感情的。可以说,《台州日报》是我新闻理想起步的地方。那些年的写稿、投稿经历,不仅锻炼了我的新闻写作能力,提升了我的创作信心,也为我之后的新闻工作打下了基础。”回首与《台州日报》的往事,詹茂庆话语中充满了眷恋。
退休后,他还将自己多年的新闻作品整理汇编成一本书稿,《为人作嫁衣——詹茂庆新闻作品选》。翻看书稿,我们可以阅读他多年累积的新闻作品、理论研究和工作经验的分享,得以窥见他内心“对记者职业的执着追求”,借助文字的力量去感受“四十年来台州大地绚丽多彩的生活画卷和一曲又一曲壮丽的时代赞歌”。正如他在《〈为人作嫁衣〉编辑记》里的自述,“只有当他成为一名时代的观察者、社会的瞭望者,‘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才能写出被时代、被历史所记忆,具有一定新闻价值的作品。”
从通讯员到记者,从报刊写作到广播电视领域,从过去到现在,詹茂庆始终痴心未改,笔耕不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