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评,我与台报之缘

2022-11-24 15:14:55  来源:中国台州网-台州日报   作者:黄晓慧

图片由黄晓慧提供

明年元旦,《台州日报》将迎来创刊70周年。编辑向我约稿,我正好能回忆一下与《台州日报》及其子报的“读·写·评”之缘。

从小我就喜欢读报,小学一年级时,家里订了份《中国少年报》,从此渐渐养成了读报习惯。《台州报》(后称为《台州日报》)是在我小学时复刊的,所以,它和《浙江科技报》《浙江日报》等几份报纸,成了我小学时读得较多的报纸。那时,我比较偏爱读报上的《台州通》《华顶》等专副刊版面。

因为爱读爱写,高中时我第一次向《台州日报》投稿,我的处女作《对联情》就是在《台州日报》周末刊的二版头条上发表的。当我在校图书馆报刊阅览室里,不经意间翻到自己投寄的文章,竟然在《台州日报》上变成了铅字,心情真是非常激动。后来我又在《台州日报》上刊发了数篇文章,并收到了人生第一张稿费单,6元钱,数目不多。正是因为《台州日报》,鼓励我走上了文字工作道路。

工作后,我进了温岭报社当记者,还是喜欢投稿。一篇外发稿子至少增加半小时乃至更多时间的工作量,但我还是乐此不疲。通过投稿,可以从更高标准审视自己的稿子,提高稿件质量,同时,也能使自己所报道的对象或事迹,为更多人所知。《台州日报》及其子报《台州晚报》《台州商报》,就是我投稿比较多且被录用较多的报纸。因为积极投稿,每年,在台州日报社评选优秀、积极通讯员时,我也经常上榜(大部分年份都是优秀通讯员)。

2008年,《台州晚报》编辑出版《我们在路上 台州晚报10年》一书时,也约我写了篇《〈台州晚报〉与温岭第一所民工子弟学校》,选入《读者说晚报》一章中。这篇文章说的是,2001年秋开学后,一座在温岭横湖桥街上的“安徽驻浙简易小学”被温岭市教委以“非法办学”为由取缔。我觉得,取缔尽管是合法的,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工子弟就学难问题。因此,我采写了一篇较长的文字稿件,投给《台州晚报》。当时的头版编辑郭勇收到稿件后,即与我电话沟通了看法。我们共同的想法是,不能将学校一关了之,而应促使此类学校规范化。随后,郭勇将我写的这篇稿件分作两篇,连续两天在头版头条刊出。这两篇报道及《浙江工人日报》《浙江日报》、台州电视台的有关报道,终于使温岭教委同志改变了主意,两所都由安徽人办的学校分别被改组为“城东民工子弟学校”和“城西民工子弟学校”。

从2019年开始,我又有了一个新身份:《台州日报》评报员(此前《台州商报》也聘我为评报员)。聘请评报员监督报纸质量,这是《台州日报》开门办报的一个好举措,报社领导对此非常重视,专门拉了一个微信群(现有群友149人)请相关编辑和记者入群,来听评报员“挑刺”提意见。因此,我在“简书”平台上,专门建了一个文件夹,将评报意见留档。上面显示,第一条是2019年2月24日发的,指出了六七条疏失。如原文:阿罗出版了诗集《盲视力》《刹有介事的阿罗》,他的作品似乎总是存在着某种质疑的成分……评:正确的书名是《煞有介事的阿罗》。原文:(温岭)明代始置县治,取名太平,直到1914年,因外省有三县同名,才改为现名。评:外省有四县同名,分别是安徽太平、四川太平、山西太平、江苏太平……我评报不如其他评报员积极,但也时不时提些意见,促进报纸质量提高。

倘若差错见报后再指出已是马后炮了,只能让相关记者和编辑以此为戒,下次不要再犯。好在为了时效性,有些稿件在“台州新闻”APP上先发,包括我在内的评报团成员,将一些疏忽差错,挡在正式见报之前。记者和编辑对于批评,也大多及时回应,切磋探讨,共同提高。

我平时看得比较多的是专副刊,自然给专副刊“挑刺”也多,实际上,《台州日报》副刊办得非常好,副刊部有一群非常优秀的记者和编辑。他们比较信任我,我的来稿在版面上,也得到了妥贴而细致的处理。今年专副刊推出“宋韵台州”系列报道,有几期出刊前,编辑主动发版样联系我,听取一些修改意见,让我得以在背后为提高报纸质量出一点微力。

编辑:余彩虹 责任编辑:杨能勇 审核:刘锦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