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台报七十年|钱绍龙:坚守电讯岗位20年

2022-11-17 11:05:09  来源:中国台州网-台州日报   作者:谢雅婷

钱绍龙接受记者采访,回忆电讯室工作经历。

今年69岁的钱绍龙,很健谈。聊起30多年前的故事,他记忆犹新,如数家珍。“那时办公条件艰苦,我所在的电讯室接收文字得逐字逐句盯着,后来电脑普及了,工作量减轻了很多。”

时间拨回到1985年12月,钱绍龙32岁,结束13年多的部队生涯,来到报社工作。在部队里,钱绍龙是一位无线电教员,有这方面的技术基础。“那时,电讯室只有韩林军同志一个人。”钱绍龙到报社后,便和韩林军一起,负责接收新华社电讯稿件。这一干,就是20个年头。

上世纪80年代,还是用“短波电台”通讯工具接收稿件信号的。如何操作?钱绍龙回忆,先调好电台频率,接收到“新华社广播3”的信号后,会有“嘀嘀嘀”声音响起,接着会从摹写机里出来一排纸条,文字都印在上面。

“摹写机是一个很古早的机器了。” 钱绍龙说,“你可以这样理解,它类似于现在的复印机。”

通讯工具落后,使采编工作效率低困难多。钱绍龙说,从摹写机出来的纸条,宽约2厘米,一行20个字,信号好的时候,字迹会清楚些,若遇到刮风下雨,信号不稳定,接收到的文字就非常模糊。他需要坐在电讯室里,眼睛一直盯着机器,反复校准信号。“特别是涉及到中央重要文件,有时整篇文章有三四万字,需经反复确认、辨别,再把一行一行的字粘贴在白纸上。这其中的工作强度,可想而知。”

那时,报社电讯室并不与编辑部在一起,而是设在台州机关印刷厂2楼,过了几年才随编辑部一起搬到洪池路。晚上7时,钱绍龙准时来上班,而下班,得等到新华社通知“工作结束”后,才能关机,一般都到凌晨一两点钟了。要是碰上重大事件或者中央重要会议,他和同事们就要通宵达旦工作,确保新华社电讯及时在报纸上刊登出来,为读者提供最新的新闻信息。

回忆往事,钱绍龙笑着说,当时最怕遇到的情况是,已经安排好了版面稿件,半夜突然又加了新的重要电讯,这样已经粘贴好的文字就得重新打乱重组。“那时设备落后,工作中只要一环有变,其他环节也要跟着变。”说到这些,他感慨不已。

1987年,报社从江苏扬州购入了一台无线电页色机。不同于摹写机打印出来的一条条纸条,页色机打印出来的是一整张纸。但由于字迹模糊,看起来的效果也并不好,这台机器后来只得作罢。

再过了两年,报社又从新华社购进了两台电脑专门用来接收电讯,显示器屏幕7寸大小,顶上连着一根天线接收卫星信号。“有了这两台电脑,信源一直比较稳定。”钱绍龙说,自从更新了设备,值夜班时只要把当天的新华社要闻打印出来,给值班编委看就可以了,工作一下子变轻松了很多。

钱绍龙说,在电讯室的岗位上,他真切感受到报纸从“铅与火”到“光与电”的嬗变。

钱绍龙做工作严谨细致,这是他从部队带回来的作风。“办报无小事。电讯稿件接收、核对等,来不得一丝马虎,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在电讯岗位工作的20年,钱绍龙负责的稿件从未出过差错。

编辑:余彩虹 责任编辑:杨能勇 审核:刘锦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