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大圈椅,号称台州古代家具天花板。
圈椅起源于唐代,成熟于明代,也是在明代,圈椅的具体样式开始固定,并成为明式家具的经典款式。在明代中晚期和清代,圈椅的基本形制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木雕装饰、髹漆彩绘有所不同。
圈椅的设计,采用方与圆相结合的形式,造型为“上圆下方,外圆内方”。其中“上圆下方”是以圆为主旋律,圆是和谐,象征幸福,方是稳健,宁静致远;“外圆内方”是中国传统文化崇尚的一种品德,古人待人处事讲究以“和”为贵的同时,对一些原则性的东西必须有所坚持,必须“方正”,来不得半点含糊。
从审美角度看,圈椅造型美、线条美,与书法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圈椅区别于其他椅子的另一个特征是,圈背连着扶手,从高到低一顺而下,坐靠时可使人的臂膀倚着圈形的扶手,感觉舒适。
台州的圈椅按产地来分,主要有三门圈椅、温岭圈椅、黄岩圈椅、临海圈椅。三门圈椅根据尺寸大小,有大圈椅、中圈椅、小圈椅(小姐椅)三种;温岭只有大圈椅,没有中、小圈椅;黄岩、临海只有小圈椅,没有大、中圈椅。三门圈椅由于传承久远、工艺精湛、形制优美,一直以来深受收藏界的追捧。温岭、黄岩、临海的圈椅,是在清晚期、民国才出现的,以三门圈椅为模板仿制出来的家具,相对工艺粗糙、造型夸张,质量和三门圈椅相比也有很大差距。
在存世的三门圈椅实物中,按照年代分,有明代晚期、清代早期、清代中晚期和民国的。其中,明代晚期、清代早期的挺拔、简约、俊秀,往往漆黑色。清代中晚期的相对复杂、繁琐,通体以深蜜色漆为主,背板常以朱金木雕装饰,也有通体朱红漆的,整体色彩亮丽。而民国的往往是浅蜜色漆,背板颜色经常和椅子颜色相同,缺少亮点,给人以浮夸、粗糙之感。另外,即使是同一年代生产的圈椅,大、中、小尺寸的工艺和外观也有大区别:大圈椅形制优美,整体大气、挺拔;小圈椅细节到位、装饰精美,工艺最佳;中圈椅相对来说就有点乏善可陈。
存世的三门圈椅,大多以本地的楠木、榉木、柏木、樟木为材料。明代和清代早期的椅背板,根据人体脊椎骨的曲线做成“S”或 “C”形曲线(清代乾隆以后基本都是“S”形),圈椅整体风格延续了明代家具的简约手法,只在背板正中浮雕一组简单的图案,或者光素不雕仅有亮角部位雕以简单的线条。清代中晚期后,圈椅的装饰繁复起来,背板、牙板、壶门等部位常常以朱金木雕进行装饰。
根据目前所见的实物遗存,三门圈椅中的大圈椅,椅背板相对较宽,雕刻一般分为三个部分,也就是通常说的“三道雕”;中圈椅尺寸略小,一般背板雕刻一个部位;小圈椅尺寸虽小,椅背板雕刻形制却与大圈椅相同,也是“三道雕”。“三道雕”,第一道大部分是剔地浅雕,题材为“王羲之爱鹅”“林和靖爱梅”之类的“四爱”“八爱”图,或者是“胡人献宝”之类,再涂上薄薄的一层大漆,颜色为素色,也就是木材本色。第二道一般是“刀马旦”题材或戏曲故事,如“三国演义”“封神榜”之类,“有人有马”,采用金漆木雕装饰,朱漆、矿彩、螺钿、金漆,五颜六色、鲜艳夺目,是整把椅子所有部位中“最靓的仔”。第三道一般为浅微雕虫草、四季花卉等题材,颜色和第一道相同。由此,椅背板的装饰作用开始突出,成为视觉中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判断一把三门圈椅的优劣有很多的评判点。首先看椅圈的形状,圈椅上半身造型是否优美由此决定。一张上品圈椅,其“扶手如弓,张弛有度”。圈椅扶手由两条“太极线”组成,末端S处稍细,后背部分略粗,扶手的整体造型及粗细变化,能让人感受到太极的柔劲。其次看靠背板的形状,传统圈椅的靠背板都是做成梯形的,上小下大。且梯形上下两边尺寸差距也很讲究,一般相差在1—2厘米。第三看尺寸的比例,上身过高会让椅子显得头重脚轻,上身过低则显得呆滞。同时,圈椅的扶手与搭背形成的斜度,圈椅的弧度,座位的高度,这三度的组合要比例协调。第四是看椅子的雕工,无论背板还是牙板、角花,不管是深雕还是浅雕,都必须主题明确、刀法娴熟、寓意吉祥,漆水还要浑厚饱满,用材精良。第五是整体的气韵,好的圈椅造型圆婉优美,体态丰满劲健,透露着淳朴劲挺、柔婉秀丽的传统工艺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