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明月照台州

2022-09-06 08:55:24  来源:中国台州网-台州晚报   作者:徐丽娇

中秋是游子心中的乡愁,月光滋长出乡思万缕。中秋是词人留存的千古绝唱,是皮日休笔下的“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是张养浩心中的“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

中秋是中国的传统佳节,又称为祭月节、仲秋节、团圆节等,中秋有祭月、赏月、吃月饼、送月饼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台州的中秋晚一天

台州人的习俗似乎都不同于别处,台州人正月十四过元宵节,八月十六来赏月。

对于时间上的说法有很多种,有说戚家军抗倭获胜,补过中秋节,因而延迟一天。

也有说方国珍母亲信佛,初一、十五吃素,方国珍在八月十六陪母亲过节,这份至诚的孝心感动了百姓,慢慢地,台州百姓的中秋就成了八月十六。

还有说朱元璋起义,把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于月饼之中,因跋山涉水耽误时机,到了台州已经是八月十六。此后,台州人的中秋节就放在八月十六。

据清光绪年间的《黄岩县志》记载,当时百姓大多信佛教,初一、十五不粘荤。况且逢三六九大都是赶集的日子,购买物资过节更好,所以台州人的中秋节放在八月十六,也许这种说法是最为恰切的。

然而无论哪种传说,传说只是传说而已。古人对圆月有崇敬之情,十六的月儿分外圆满,圆圆的明月,团圆的家人,中秋之月有大团圆、圆满之意,八月暑热退去,正是家人团圆的好时候。台州人重情重义,选一个月满之夜过节恰是最好的中秋夜。

习俗一:吃月饼

吃月饼是中秋最为重要的仪式感。

在古城临海,月饼被称为糖霜饼。清人陈延烈曾留下《八月十六吃糖霜饼》一诗:“秋风满径井梧空,此日烹茶兴不穷。饼样团圆同皓月,吃余虫语杂墙东。”

我记忆里的中秋月饼就是层层粉皮的圆饼,和天上的圆月一样圆满无缺。在老家时,只有中秋这一天才能吃一个月饼,仅此一个,绝无多余。

母亲不知从何处得来的月饼,摊开层层黄糙纸,到了最内层竟然藏着几个饼,分给我们姐弟四人每人一个。

拿到月饼,我如获珍宝。一点点掰开一点点细品。

外面一层层粉状的饼皮带着丝丝的甜,吃到最内层藏着红绿丝条,红绿丝条嚼在嘴里特别甜。如果馅料里还有瓜子或者花生、芝麻之类的,那是最上等的待遇。

每次分到月饼,我总是细嚼慢品,不想放过这等了一年的甜味。一个月饼总能吃上三五天,每天惦记着却又舍不得大口咬完,让点点的甜在舌尖上徘徊着。

38年前,对于山乡的百姓来说,饱肚都成问题,哪有多余的闲钱来消费奢侈?能吃到一个月饼,已经是生活对我最大的恩宠了。

过了几年,我们搬到了沿海小镇,沿海小镇外出经商的人多了,带动了一方的经济与商机,小镇上做月饼糕点的商摊也多,做的月饼口味多样。

到小镇后,我跟着祖父生活,祖父的退休金足够我们两人平常开支。中秋节那天,祖父会买来一筒月饼,我总能吃到两三个。

等我成家后,大家的生活条件更好了,谁家还买不起月饼?如今的月饼不仅口味多种,而且花样繁多。

按种类分,有苏式月饼和广式月饼。苏式月饼一般是卷成长长的一筒,盒装的大多是广式月饼。广式月饼按口味有咸甜之分,咸味的有蛋黄月饼、肉松月饼、火腿月饼等,甜味的有豆沙月饼、椰蓉月饼等。

如今的月饼不仅馅料量足,而且佐料多,就拿最普通的苏式月饼来说吧,葡萄干、瓜子仁、核桃等十几种馅料,一口咬下去,酥酥脆脆的饼皮,甜甜香香的馅,甜而有味,香酥不腻。

临近中秋,各家饼店忙着做月饼,蛋糕店门口都排着长队,就为了购买当天新出炉的月饼。如今不愁吃穿的年代,人们讲究的是营养与品位,在选购月饼上,也有自己的想法。购买最高档的月饼,送人有体面。自家吃宁愿挤着排队,就为了这新鲜的口味。

月饼的价格几年间飙了几倍,

十年前的20元一筒,逐年增长,这几年150元一筒也有人排着长队挤着要。送亲人送朋友,一口气购上十筒,手机一扫肉不痛。

中秋的月饼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增进情感的桥梁。我的朋友每年中秋节会购上几筒月饼寄给在上海工作的儿子,儿子说每每吃到家乡的月饼,就会勾起他浓浓的乡愁。圆月当空,月饼在手,游子们只能将月圆人不圆的落寞和乡愁埋在心里,品着来自家乡的月饼,家乡的一切重又浮上心头。

每年中秋前两天,我赶着时间给父母买几筒甜月饼和咸月饼,让他们尝尝。小时候家里有个月饼,兄弟姐妹分着吃,如今四个家庭,每逢中秋,抢着给父母送各种不同的月饼。父亲在中秋前后,天天嚼着月饼,吃到不想吃了为止。父亲曾几次感慨:“做梦都没想过月饼还能当饭吃的,还能吃到我不想吃的时候。”

习俗二:祭月

中秋祭月在汉代出现,古时祭月是一个地方政府的祭祀或者帝王家的一种祈愿。祈祷地方平安,祈祷天下风调雨顺,一方百姓能安康生活。

到了明清之后,拜月走进贵族官家之门,每到中秋,达贵之家在月下摆案,供上月饼、西瓜、葡萄等果品,烧上三炷香,拜祭月神,祈愿当官的官运亨通,祈愿经商的生意兴隆,再祈愿一家老小平安康健。后来祭月走进普通人家,祈愿一家人能温饱度日,祈愿一家人无病无灾等最朴素的愿望。

我11岁时随祖父搬迁到小镇,祖父温文儒雅,平日里看看古书练练书法,每逢节假日会做些小吃。虽然那时的生活很俭朴,但不知道为什么,我感觉祖父就是和别人不一样,现在才明白这种生活叫作仪式感。

祖父对生活有些小情趣,他的前半生见过大世面,他对中秋有种难以言喻的情感。中秋节那天,一到月上柳梢头,祖父就会搬一张桌子到二楼阳台,六个月饼在大盘子里摆成圆形,再切六块月牙形西瓜摆成花瓣形置放于盘子里,还有葡萄、红枣等果品。

中秋节的晚上,祖父就坐在桌旁,守候着那轮明月。开始时,他还会和我说说一些关于中秋的传说,说着说着,就说起他年轻时的故事,再说着说着,他就沉默了。也许因为他不说话了,我也不再说话了。等我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睡在竹椅上,而祖父依然坐在桌旁,只见他睁着圆目,望着天空出神。那时我以为爷爷在想嫦娥,一夜不睡还那么有精神。

这就是我初见的祭月,当时我觉得祖父一个大老爷们有些做作。等我成年之后才明白,祖父心中藏着很多人,想见却又无从相见,他只能借这种方式纪念那些散落于天涯的老友们。

自从中秋节成为国家法定小长假后,中秋节的拜月形式也多样化了。一家人或

者亲朋好友聚集,集体过个有诗意的中秋节。

中秋之夜,找个露天阳台或者院落,摆上月饼、瓜果以及各类小吃。祭拜月神后,或歌舞或朗诵或吹拉弹唱,来个别开生面的中秋节。

如今,拜月不仅仅是传承传统文化,更加注了许多新文化元素。对忙碌的现代人来说,拜月不仅是一种形式,更是情感的增进剂。

习俗三:送鸭

都说生儿望老,生囡望吃。这话说得一点也不错。

每逢过年过节,女儿总要往娘家送些吃的。中秋节的主角——月饼,肯定是少不了。除了月饼,古城临海周边村庄还送猪脚、猪蹄等习俗,沿海小镇这边一般送鸭。

农历七月刚刚忙完早稻和双抢,八月天还比较热,鸭肉性凉,送只鸭给父母补补,这是海边女儿对父母的体贴。

风俗沿袭,也有很多新式家庭改了规矩。我们家三姐妹都买鸭送父母,一时间也吃不完。所以我们商量好,只要有一人送鸭,其余两个就送别的食品,不一定要迎合风俗来办事。再说现在并不只是节日送,平时去娘家也会带些食品给父母。

古时女儿很少回娘家,只有一些特别的节日才可以回娘家。现在出嫁的女儿任何时候都可以回娘家。

中秋节,我妈从一大早就开始忙碌,等忙到中午时分,食物也基本上都准备得差不多了。还没等吃午饭,她的儿媳妇和孙女们打前阵来了。吃过午饭,我们这3个出嫁的姑娘领着外孙女们浩浩荡荡加入中秋队伍中来。只见沙发上、桌子上、洗衣机上都堆满了月饼礼盒、水果。

中秋节傍晚,父母准备了满满一大圆桌的菜,肉的浓香、虾蟹的鲜香,早已袭鼻而入,而这个时候的我们早已不像小时候那么狼吞虎咽。中秋聚餐对我们家来说不单是品尝食物,更重要的是家人团聚的圆满。

中秋之月,月到人间,月圆人圆事事圆,家和人和天下和。如月的月饼不只是一种食品,而是月圆人圆家国团圆的象征;拜月不只是一种祈愿,而是你愿我愿事事如愿的祈望。中秋佳节不只是一个节日,而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家国情怀。

编辑:余彩虹 责任编辑:杨能勇 审核:刘锦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