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缢蛏
健跳码头晒鲞
鲳鱼
健跳码头小海鲜
这里波涛汹涌,奔流不息,雕琢出千姿百态的海蚀地貌景观,滋养出丰饶的物产。
东海之滨的三门湾,素有“金银滩”之称,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海岸线绵延数百公里,浅海、滩涂和养殖基地累计近百万亩,是“中国青蟹之乡”“中国小海鲜之乡”。
山海之间,港湾深嵌。三门有七溪五港,五港分别为旗门港、海游港、健跳港、浦坝港和洞港。从海润到蛇蟠岛,从健跳到横渡、到浦坝港,在这片海域面积近5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世世代代定居于此的人们演绎着一曲曲动人的鲜甜弦歌。
循鱼历讨小海,听鱼谚行三门
在三门,若想尝到最鲜甜的滋味,须得了解鱼历。智慧的三门人民在与风浪的搏斗中,总结出一套独特的鱼历:
正月大地回春开,鲻鱼胎子再回首。
二月风雷开始响,青蟹出洞再回鲜。
三月春雨纷纷下,海藻上滩味道脆。
四月天气暖洋洋,弹涂照阳骨头软。
五月天气热得猛,鲫板上岸香又鲜。
六月日头当头照,鳎鳗上涂味为鲜。
七月秋风开始响,望潮出洞嫩汪汪。
八月中秋小阳春,对虾胎子肥又鲜。
九月小雨九重阳,乌眼上水油珠泡。
十月暴头开始响,海鳗抢食肉尤香。
十一风雨近岸边,膏蟹结膏香又鲜。
十二回归来过年,带回乌贼好团圆。
晏站村则有句谚语:“嫁囡嫁晏站,鲜鱼鲜虾好当饭。”《葛岙谚》又云:“帮人要帮葛岙垇,虾鱼蟹鲞活乱跳。鳓鱼头,将军罩,鳓鱼尾巴小生帽。”晏站与葛岙,介于海游港与旗门港之间,世代以渔业为生,不缺海味。现在,无论是浦坝港还是海润,人们不仅鲜鱼鲜虾当饭吃,一些村子还建起了排楼甚至别墅,生活蒸蒸日上。
在山高水长的横渡,一句“大横渡、小横渡,咸菜蟹煳卤”的民谚流露出曾经的贫乏。蟹糊卤是用小螃蟹捣烂加盐制成的重口味卤菜,吃饭或喝粥时拌一点,又香又省,是过去贫穷人家的家常菜。但铁强村的蛎江滩是一湾咸淡水交界的肥沃浅滩,最适合牡蛎滋生。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当地居民就以养牡蛎为生,谚云“吃吃下盘山,用用蛎江滩”。“东郭海苔铁强蛎”早已是众所周知的风味。
三门人还擅长养殖海产,如花桥红旗塘的缢蛏、沙柳旗门港的青蟹、浦坝港虎门孔塘金岙村的紫菜、健跳港的青蟹塘与对虾塘等。三门缢蛏,贝壳脆而薄,肉质肥嫩,味道鲜甜,清明前后到五月份则是最肥美的季节。
谚又云:
春雪大,晏站虾虮有的卖。
桃花红,泥螺壮。
清明螺,壮如鹅。
六月鳎,抵只鸭。
鲜甜的歌谣唱了一年又一年,把一个个活蹦乱跳的海味唱上了家家户户的餐桌。
烹鲜煮海,谁是鲜甜翘楚?
三门人嗜鲜如命,无鲜不落饭。三门的小海鲜,起源于何时,并无确切的纪年。但《神仙通鉴》有“西汉时,大茅君(道教茅盈祖师)来东海武曲(今浦坝港镇渔西村),食黄鱼,得道”的记载,说明早在
两千多年前,三门人民就已讨海为生。
黄鱼,又叫石首,身体修长,肉质细嫩紧致,做法多样,清蒸、红烧、烧面、辟鲞,都极鲜美。筷子轻轻一夹,白亮的鱼肉犹如蒜瓣,剔透嫩滑。明朝宁海县令王廷藩有《蛇蟠洋》一诗:“千山紫菜万山苔,叶叶轻帆四面开。清夜船头声聒耳,成群石首溯潮来。”我想那必定是在春天,因为当地有“黄鱼叫,老大笑”“春雪满山,黄鱼满滩”的说法。祖辈都说,过去海鲜不值钱,野生螃蟹和黄鱼多到只能贱卖,甚至“一担黄鱼换一担柴”。
南宋建炎四年(1130),宋高宗赵构浮海南逃,船经健跳港。当地人民以海鲜招待,其中就有一道青蟹,其鲜甜之味颇得圣心,之后南宋宫廷御宴才有“蝤蛑签”一菜。“蝤蛑签”是否真源自三门青蟹,我虽未在其他古籍看到,但宋高宗浮海琴江,确有其事,三门湾的风光与鲜甜,想必确是给这位逃亡的君主带来一些慰藉吧。
青蟹,又叫“蝤蛑”,三门话叫“螾”。由于其味至鲜,荣登海味之首。三门青蟹特征为金爪、绯钳、青背、黄肚、壳薄、膏黄、肉嫩、味美。吃三门青蟹,最好在中秋后,此时最肥,肉嫩且厚,膏如脂红,满口喷香,鲜中含甜。青蟹自带咸味,可清蒸、红烧,黄酒煮青蟹、青蟹年糕、青蟹烧豆面都是名菜。若是拿来佐酒,堪称神品,三门话叫作“歠蟹沽老酒”。清朝诗人鲍谦在品尝三门青蟹后,写下“何物可供郎下酒,糖颓青蟹砺江蚝”的诗句。当然,三门的螃蟹可不止这些:寄居蟹、梭子蟹(白蟹)、岩蟹、膏蟹、石头蟹……不一而足。
明嘉靖《浙江通志》又载:“健跳所在海中,其鲞特鲜美。”鲞,是鱼干的统称,即将海鱼剖开洗净、晒干,三门话叫“劈鲞”,以黄鱼鲞、鳗鱼鲞为常见。在码头或渔村,随处可见人们晒鲞,整齐码放在网上,放太阳下暴晒,如此可存放长达数年。鲞可蒸、炒、炖、煮,还可做三门特色小吃“糟羹”的佐料。其中海鳗鲞炒芹菜,味道一绝。暑热之时,鲞片烧冬瓜汤或丝瓜汤,汤汁奶白、咸香扑鼻、祛暑开胃,这是我家不传之秘。若是煮起来吃,以月子餐“鲞粥”为最,鳗鱼鲞加大米、瘦肉末、豆腐皮等,配少量芹菜末、香干末等,烧成咸粥,健脾开胃、补气益血,老少皆宜。
鲳鱼也是佳品。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载“昌,美也,以味名。”鲳鱼刺少味鲜、肉质厚且嫩,常与黄鱼一起,作为婴儿满四月的开荤菜。一般女孩吃鲳鱼(嘴),长大后能拥有樱桃小嘴、明媚动人;男孩吃黄鱼,将来如黄鱼开口、广进财源。不知是否因为儿时父母用鲳鱼给我开荤的缘故,至今我不论吃什么鱼,第一筷通常是鱼嘴,这个动作已成肌肉记忆。
至于那些小众海味,诸如藤壶、佛手,味道亦妙,但很少在市面出现。藤壶可直接拿芝麻秆烤着吃,甚是鲜甜。佛手可白灼或酒蒸,如磕瓜子一般,味极鲜。南宋《淳熙三山志》载:“(佛手)龟足,以形名,坳中肉美,大者如掌。”更有那数不胜数的带鱼、鱿鱼、虾蛄、小白虾、血蛤、对虾、泥螺、跳跳鱼、辣螺、淡菜、金鲳、水潺……
>>>手记
一半是鲜,一半是甜
餐餐鲜是当地人的生活标准,讲究的人们每天会去码头买海鲜,这是三门人对待生活的一种态度。
三门这座城,鲜与甜,平分秋色。一半是鲜,一半是甜,鲜中带甜,鲜甜交融。三门的鲜甜,绝不是小小一篇文章所能囊括的。这味鲜甜,是山海濡养成舌尖上味蕾的盛宴,是时光氤氲出敢为天下“鲜”的魄力,更是历史谱写为常品常新的文化基因。
海山妙境,风物长情。三门湾又起风了,风扬起了征帆,奏响了渔歌,向远方的有缘人招手,来邂逅这一湾至鲜幻化而成的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