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瓯书院 章云龙 摄
台州城区自古文教昌盛,官河两岸历来弦歌不辍。与其他地方一样,官学、书院、私塾曾是台州城区传统教育的主要机构,成为文化传承、学术创新和精神蕴蓄的重要载体。
其中,书院教育成为官学的重要补充,一向发达。自宋以降,这里的儒学赓续传统,代出名贤,成就了浙东“小邹鲁”之美名。
台州城区书院教育始于宋代
台州城区的书院教育肇始于宋。除生产力的发展为其打下扎实的经济基础外,儒学的传播也与之息息相关。
北宋时,理学家徐中行、徐庭筠父子隐居委羽山讲学,开创台州城区儒学传播的先河。南宋淳熙年间,理学集大成者、教育家朱熹赴黄岩翠屏山讲学。此后,讲学之风日盛,书院不断兴起。有宋一代,台州见于史志的书院有14所,今台州城区占其中3所,即观澜书院、樊川书院和南峰书院,以樊川书院最负盛名。进入元朝,台州城区新增了3所书院:柔川书院、文献书院和九溪书院。明朝建立后又续建了5所书院:紫阳书院、文毅书院、石龙书院、栅浦书院和灵峰书院。王守仁的入门弟子、明代大哲学家黄绾独创文毅、石龙两所书院,对传播学术功莫大焉。
自清康熙年间开始,台州城区旧有的书院逐渐修复,新建的书院不断增多,文教事业逐渐走上正规。康熙年间,黄岩县城新建了育才、峄山2所书院,但影响不大。自乾隆年间以后,台州城区掀起兴办书院的热潮,特别是同治年间,黄岩知县孙憙大兴文教,书院遍布城乡各地。据赵康龄先生主编的《黄岩县教育志》记载,仅黄岩的书院就有15所,为全省之冠。台州城区当时兴办的书院,有创建于雍正年间的鸣山书院,乾隆年间的萃华书院(后改名为清献书院)、於氏书院,道光年间的金鳌书院,咸丰年间的文达书院、东瓯书院,同治年间的印山书院、椒江书院、东山书院、九峰书院、灵石书院、金清书院、南渠书院、西华书院、原道书院、秀川书院、祀贤书院,光绪年间的扶雅书院等。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诏令将书院改为学堂。至此,书院才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一众书院各领风骚
在台州城区众多的书院中,最著名的当数位于今黄岩区的樊川书院、清献书院、九峰书院和位于椒江区的东瓯书院。这4所书院各领风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创造了各自的辉煌。
在南宋,最出彩的是弘扬朱子道统、理学大儒辈出的樊川书院;晚清之后,最值得称道的是以王棻及众弟子为代表的中兴台州文风的九峰书院和以王咏霓为先锋的开创一代新风的东瓯书院;自上世纪以来,最引以为傲的是文脉绵延、人才辈出的清献书院。
传承至今的樊川书院
樊川书院,最先建于黄岩城北六潭山上,起初理学大师朱熹及门人杜烨、杜知仁讲学于此,后建为朱文公祠,名为樊川书院。
自朱熹结缘黄岩以来,其弟子杜烨(号南湖)、杜知仁在此创立南湖学派,代代相传,影响深远。从此,黄岩文风蔚然,科举登榜者激增,仅南宋时期黄岩人考中进士的达182人,涌现出大批的名士英杰。
清乾隆五十四年(1779),知县路邵将其改为使节行馆,樊川书院结束了城内短暂的办学历史。咸丰五年(1855),训导沈廷飏率章照等重建县南朱子祠,仍为樊川书院。咸丰十一年(1861)毁于太平军。同治年间,知府刘璈、知县陈宝善等先后筹款重修。光绪二十九年(1903),绅士张士达等改书院为樊川高等小学堂,即今樊川书院教育集团的前身。
樊川书院屡建屡毁,屡毁屡建,绵延800余年而不断发展,也可谓为台州城区教育史的一大奇迹。
清献书院东瓯书院的百年风华
清献书院的前身为创建于清乾隆年间的萃华书院。
追溯萃华书院创建者的初心,还得从樊川书院说起。乾隆五十四年(1789),因位于柏树巷的樊川书院借为使节行馆,知县路邵就择址于城东双桂巷另建书院,因此地“东揖丹峰之翠,西含岱山之英,南则委羽献灵,北则苍溪拱秀,”遂命名“萃华书院”。书院中间建有讲堂5楹,称为“仰山堂”。西厅有屋3楹曰“宾兴祠”,浙江巡抚觉罗吉庆作碑记。乾隆五十九年(1794),得监生郑作霖资助,在书院南边建“文昌阁”“星照轩”。咸丰十一年(1861),书院毁于太平军战火。
同治六年(1867),知县陈宝善嘱绅士王葆初捐资重建书院,为崇祀南宋黄岩籍右丞相杜范(谥号清献),改名清献书院。此后,知县孙憙、王佩文等俱重文教,发展教育不遗余力。孙憙增建清献书院的讲堂(即仰山堂)及东西精舍,并亲自为书院作训词镌刻于仰山堂石碑。光绪二十七年(1901),在维新思潮的推动下,当时主讲清献书院的王舟瑶拟订章程,将书院改办为清献中学堂,从而成为台州最早的新式学堂之一。
回望清献书院的办学历程,虽诞生于“落日的辉煌”的“康乾盛世”,但与国运相系,历经磨难而凤凰涅槃,培养了晚清科举的代表榜眼喻长霖,进士牟育、朱文劭等大批人才。在此后的新式学堂直到如今黄岩中学的办学过程中,更是培育了陈芳允等5位两院院士和1位外籍院士,涌现了20多位高级将领,以及数以千计的政界名流、商界精英、科教英才和文艺名家等,灿若星辰,成为台州城区的一座人文丰碑。
而东瓯书院则创建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初名东山。同治九年(1870),台州知府刘璈更祀宋徐中行、徐庭筠父子,取朱子诗语名曰东瓯。光绪六年(1880)荣登进士的王咏霓为首任山长。光绪三十二年(1906),周作东等将之改为东瓯两等小学堂,即现椒江区葭沚街道东山中心小学的前身。自创办至今,学校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著名的有南社诗人王葆桢、被誉为“民国司法界精英”周笃孚、“台湾经济史的拓荒者”周宪文、文学史家周祖譔等。
中兴文风的九峰书院
九峰书院位于黄岩城东群峰环碧的九峰山麓。
此地原为九峰寺,咸丰年间被太平军焚毁。同治八年(1869),崇文重教的知县孙憙见此形胜之地,倡建九峰书院,聘请著名经史学家、方志学家、教育家王棻担任首任山长。书院先建讲堂5间,因北向,故取名“敷极堂”,讲堂后另建精舍5间。第二年,再于精舍的东面建“吴公祠”,崇祀明刑科给事中吴执御(朗公),其挚友黄道周配祀。孙憙亲自撰书《九峰书院碑记》,并订立《九峰书院学规碑》6条立于前庭,还在隔溪魁字岩上刻“青云直上”4字以激励诸生发愤向学。同治十二年(1873),山长王棻在书院内建“名山阁”藏书楼,广泛搜罗文献,收藏经史百家之书。特别是光绪十年(1884)王棻在江西经训书院任教归家,将江西学政赠银购置《古今图书集成》等庋藏“名山阁”,大大补充了藏书楼的图书。1912年,改九峰书院为县立图书馆。1927年,在“敷极堂”东建“山长祠”,祭祀王棻、王咏霓、张浚、陈瑞畴、王彦威、王舟瑶等山长,每年春秋两季致祭。后县立师范学校、县立中学分校曾先后暂迁于此。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为县图书馆、县委党校所在地,此后改建为报春园。
九峰书院自创办以来,名师云集,学风严谨,形成以王棻以及众弟子为代表的学术群体,可谓极一时之盛,成为浙东学术的殿军。著名的有王彦威、喻长霖、王舟瑶、陈瑞畴、章梫、黄方庆等,均是享誉一方的鸿儒大家。
书院的历史虽早已翻篇,但其造就的人文精神却深深融入台州文明的血脉,如同连接市区的官河之水流动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