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宝顶,高过百越——天台和合高峰华顶山

2022-08-09 15:47:27  来源:中国台州网-台州日报   作者:徐永恩 杨 辉

李白的《天台晓望》诗云“天台邻四明,华顶高百越”,极言华顶之高。

天台因“顶对三辰,上应台宿”而名。天台山为总名,其主要山脉有华顶、赤城、桐柏、琼台双阙、寒岩明岩、苍山、天柱、大雷、宝华、千佛等山。

天台山有八重,即以海平面为台基,第一重即天台县城。第二重即桐柏宫所在的平畴。第三重为方瀛山。第四重即洞天宫所在的小桐柏。第五重在玉霄峰顶。第六重古称歇亭,现石梁镇所在及其东至双溪岢头为止的山阜。第七重为华顶寺所在地。第八重为华顶峰拜经台所在的地段及太白堂一带。

唐诗人章八元的《天台道中示同行》诗句“八重岩崿叠晴空,九色烟霞绕洞宫”,写的就是天台山的“八重”。

华顶山,在天台县东北部,海拔1098米,是天台山第二高峰。从山顶望去,众峰环拱,层层相裹,状如百叶莲花,唯此山孤峭中立,正当花心,故名华顶。顶峰最高处叫拜经台,传为智者大师拜读《楞严经》处。

华顶又称“望海尖”,云清日朗之时,登其顶可遥望东海。这里群峰叠翠,白云缭绕,晓雾昏烟,云气氤氲盘结。望海尖看云,云涛翻滚,如风驰电掣,山草树木忽隐忽现。

宋陈耆卿《嘉定赤城志》云:

华顶峰,在县东北六十里,盖天台第八重最高处。旧传高一万丈,少晴多晦,夏有积雪,可观日之出入。中有黄金洞。绝顶东望沧海,弥漫无际,俗号望海尖。下瞰众山,如龙虎蟠踞,旗鼓布列之状。草木薰郁,殆非人世。僧智顗与司马承祯尝宴坐修真焉。孙绰赋所谓“陟降信宿,迄乎仙都”是也。有葛玄丹井,王羲之墨池。

可见,华顶山三教同处,融通互摄,乃天台山和合文化的又一典型标志。

最早隐居华顶的当属葛玄。

葛玄(164—244),字孝先,三国吴人,葛洪从祖,人称太极葛仙翁。本琅琊人,后迁丹阳句容。葛玄八岁,父母双亡。他自幼好学,十五六岁名震江左。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入天台山修仙学道。刚入天台山,就被天台山神秀倾绝,口诵《登天台山》诗一首。诗曰:

高高山上山,山上白云闲。

瀑布低头看,青天举手扳。

石梁横海外,风笛落人间。

不见红尘客,时时鹤往还。

他在天台山遇见左仙翁左元放,拜其为师,学《白虎七变经》《太清九鼎金液丹经》等,并于华顶植茶。相传葛玄后受《灵宝经》等仙经,潜心研读,将《灵宝经》传郑隐—葛洪—葛巢甫。葛巢甫创道教灵宝派,尊葛玄为开山祖师。由于葛玄精心修持,掌握了辟谷和金丹服食之法,名声大振。

吴王孙权将其召至都城建业,尊为上宾。葛玄向孙权讲述了天台山秀丽风光及修炼情况,孙权下诏在天台山建造天台观(桐柏观),命葛玄居之。

葛玄华顶植茶的地方,今名为“葛玄茶圃”。

《天台山方外志》记载:“茶圃,相传为葛玄种茶之圃。以上在华顶。”至今,华顶归云洞口尚存三十三丛当年葛玄手植的茶树,世称“茶祖”。茶树占地约3.5平方米,树径20余厘米,每棵茶树直径一米多,约有1800年的历史。

归云洞看雾,白雾缭绕,似轻纱曼舞,故有“华顶归云”之称。游人站在茶圃边上,看着苍老而葱郁的老茶树,都想上归云洞去探究葛玄当年修炼的遗迹。

唐诗人李绅的《登华顶峰》诗句“欲向仙峰炼九丹,独瞻华顶礼仙坛”,讲的就是葛玄在华顶炼丹之事。

宋胡融有《葛仙茗园》诗:

绝巘匿精庐,苍烟路孤迥。

草秀仙翁园,春风坼幽茗。

野僧四五人,脑绀瞳子炯。

携壶汲飞瀑,呼我烹石鼎。

风涛泻江滩,天籁起林岭。

七碗鏖祁原,一水斗双井。

我虽冠履缚,心乐只园静。

濯足卧禅扃,幽梦堕蒙顶。

据《天台山方外志》记载,葛玄的炼丹井有二:一在华顶峰旁;一在桐柏观钟楼之下。

《兰亭序》奠定了王羲之书圣地位。王羲之的书法能够达到如此高的艺术境界,除了他自身因素外,与佛国仙山天台山这方沃土以及隐居天台山的白云先生教诲分不开。

王羲之随卫夫人学书,并不满足,便外出寻找名师。当时他朋友孙绰任章安令,加上华顶峰住着一位精通书法的高道许元度。元度字紫真、紫道,不知何许人,只知道他餐霞饮露,终日以白云为伍。王羲之来到华顶,执意要拜其为师学艺。

白云先生见王羲之学书心切,就收为弟子,授予笔法,并告诫王羲之,要静心,澄虑,均力,叫他住到西边石室中刻苦练习,闲了,可以去玩水,闷了,可以去登山,千万别到东边石室来。

王羲之遵照师命,不敢有违。“夜则望月临池,朝则投云握管”,经年累月,不知耗了多少笔墨、纸张,整整的一潭清水池,已经变得黑黝黝了。学了一年,已经“笔下龙飞,行间蝶舞”;学了二年,则“鹤度春林,云飞玉涧”;学了三年,王羲之认为已经非常精妙了,就拣了数幅作品给白云先生。白云先生批评他的书法“筋骨俱少,气力全无”,叫他继续努力。王羲之回到书堂,继续练了三年,才练成真功。这时,白云先生才击掌称赞他的书法,“淡处不淡,浓处不浓”,又赞他是“众木中松,群山中峰,灵鹤中冲,五岳中嵩”。

《晋书·王羲之传》曰:“三十三书《兰亭序》。三十七书《黄庭经》。书讫,空中有语:‘卿书感我而况人乎!吾是天台丈人’。”

唐张怀瓘《书断》引羊欣的《笔阵图》的说法相同。这位“天台丈人”就是白云先生。王羲之有篇书法理论《记白云先生书诀》,详细记载了白云先生的书法奥妙,强调在书法中还当注意阴阳协调问题。

相传王羲之在石洞中从早到晚,练啊练的,太疲倦了不知不觉握笔伏案。忽见一位银髯老者飘然而至,夸他字写得不错。王羲之便虚心请他指点,老者叫王羲之伸出手。老者用笔在王羲之手心写了个字,写罢,又飘然而去。王羲之问他姓名,只听空中隐隐传来:“天台白云……”王羲之一看,手心上写着个“永”字,便照着“永”字比划,终于明白了“永”字包含了汉字的基本笔画。于是,他练得更加勤奋,达到书艺的高峰。

王羲之在天台山学书数年,留下许多遗迹。人们把王羲之晨昏洗笔,竟使池水为黑的水池,称为王羲之墨池。明释传灯《天台山方外志》记载天台有二处墨池:一在华顶寺侧,靠近黄经洞;二在白岩寺,“旧有列秀亭及王羲之墨池存焉”。

王羲之念念不忘天台山白云先生的“永”字笔诀,特地用小楷诚心诚意地写了一部《黄庭经》,放在华顶峰侧一个突兀峭险的岩洞里。这个岩洞,后人就称为“黄经洞”。《天台山方外志》曰:“黄经洞,藏右军为白云先生所书《黄庭经》处。”黄经洞位于天台山主峰华顶拜经台西麓,四面绝壁,循山崖陡径,可攀登至洞中,寻访当年“书圣”王羲之学书的遗迹。如果说王羲之在山阴以经换鹅,用的是《道德经》,那么王羲之在天台山为了感恩,送白云先生的当为《黄庭经》。天台山有墨池、黄经洞地名可以佐证。宋胡融有《黄经洞》诗。

陈太建七年(575),秋九月初,智者入天台,历游天台山水。智者游佛陇,感定光之梦,即于定光庵之北峰——华顶峰南麓创立伽蓝。

智者大师所创之伽蓝,即今位于石梁镇华丰村的天封寺。据《嘉定赤城志》载:“陈太建七年僧智顗建。初,顗入山见一老父告云:‘师卜庵遇盘石可止。’其后果如所告,遂结庐焉。因自号灵墟,盖第五思修地。其注《涅般经》处,号智者岭,中有卓锡泉,北望一峰摩云,即华顶也。隋开皇五年赐号灵墟道场,汉乾祐中改智者院。”

智者注《涅槃经》的智者岭就在华丰村后,是登华顶峰的主道,岭间尚有两个路廊。智者大师创建灵墟道场,栽植松栗,引入流泉。又常常前往寺北的华顶峰,行头陀行,昼夜禅观。并在华顶峰之巅虔诚拜读《楞严经》。故后人名智者大师拜读《楞严经》的地方为拜经台。旧时,峰巅竖有“智者大师拜经台”的石碑。

相传智者大师在华顶峰行头陀行的时候,常常有各色魔怪,以及猛兽侵扰。智者不为所动,并以佛法降服魔怪,征服猛虎。灌顶的《智者大师别传》对此有精彩描述:“忽于后夜,大风拔木,雷震动山。魑魅千群,一形百状。或头戴龙虺,或口出星火。形如黑云,声如霹雳。倏忽转变,不可称计。图画所写降魔变等,盖少小耳。”为此,后人建有“降魔塔”“伏虎坛”等以纪念智者。

智者不仅站在峰巅读经,更看出“千山为莲花,华顶为花心”而顿悟《妙法莲华经》秘旨,而著述《妙法莲华经玄义》,从而奠定了佛教天台宗的理论基础。

智者大师在天台山建造的寺院有12所,其中有龙山集云院、太平兴国寺、天封寺、西竺院、禅林寺、善兴寺、大慈寺、螺溪院等。

五代晋天福元年(936),僧德韶在智者大师曾宴坐过的地方建造了华顶寺,宋治平三年(1066)改为善兴寺。寺两侧密林间,原有72茅蓬,东茅蓬以药师庵为最大。正如唐朝诗僧灵澈所称:“天台众峰外,华顶当其空。有时半不见,崔嵬在其中。”

唐司马承祯隐居天台山,往来于桐柏、华顶、灵墟间,并在灵墟“住经二十八载”,修炼、制剑、铸镜、制琴等。

他凭借自己的德、道、术、艺,极大地提升了天台山的知名度,影响和吸引了大批唐代诗人奔向天台山寻仙学道,踏歌吟诗,使天台山成为浙东唐诗之路目的地。

其中登临华顶,如李白、灵澈、李绅、寒山子、齐己、贾岛、项斯。李白上天台寻司马承祯,不遇,据说就在华顶的茅蓬隐居读书,写下了《天台晓望》,诗曰:

天台邻四明,华顶高百越。

门标赤城霞,楼栖沧岛月。

凭高登远览,直下见溟渤。

云垂大鹏翻,波动巨鳌没。

……

后人为纪念“诗仙”李白,如今在华顶峰下建有太白读书堂。

编辑:余彩虹 责任编辑:杨能勇 审核:刘锦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