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乡音,系住乡愁

2022-08-02 18:02:15  来源:中国台州网-台州日报   作者:郭建利

留住乡音,系住乡愁

方言是地域文化之根,解读民俗文化之钥,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价值。2017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其中提到“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保护传承方言文化”,这是国家的重大决策和顶层设计。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一方水土育一方语言,方方有别,各擅其胜。方言历史悠久,是地域文化多样性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维护本土语言, 从文化大局的高度看,就是维护一方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作为具有地域特征的非物质性历史文化遗产,方言与地方戏曲、曲艺等民间艺术的传承、发展息息相关。地方戏是由乡音乡情中生发出来的,其地方性离不开当地民俗、方言及唱腔韵味。名列国家级“非遗”的台州乱弹和临海词调也不例外,都以台州土话、俚语为载体。台州乱弹唱腔丰富,声情并茂,其舞台语言为中原语音结合台州官话,具有浓郁的乡土韵味和生活气息。临海词调是江南府城文化的象征之一,其道白即以临海方言为主。

台州文脉悠远、历史厚重。台州方言、俗谚是民俗文化的优质载体,潜藏着地方文化的密码和基因,是滋养一个城市文脉的源头活水之一。大雅扶轮,小山承盖。台州方言俗语生成、存活于民间,先天就具有乡土性和草根性,是不立文字的草根经典,但确是取之不尽的乡土文化的百宝囊。

作为吴语的重要分支,台州方言古汉语遗存很多,保存着不少古音、文言句式和语词,是“古汉语的活化石”。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散发着幽远的文言气息。台州方言、俗谚形象、精练、细腻,独具乡土魅力,它们烙有浓郁的台州色彩,折射出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语涉世态万象,饱含灼见。台州方言的优势、文化意蕴、文学功用和审美价值,许多是普通话无法企及的。

方言也是文学创作的富矿,恰当运用方言,能增添地方色彩,渲染乡土风味,熔铸作者的语言个性和风格。台州电视台《阿福讲白搭》节目火爆至今,吸粉(丝)无数,“创造了台州乃至浙江电视晚间档的收视神话”。台州话词虽俗而达理,意虽浅而传神,音虽土而切古。台州方言博大精深,雅俗共融,人人可赏,是地方文化的富矿,具有很高的传承价值,是亟待开掘的宝藏。

但可惜的是,台州方言逐渐式微,年轻人离方言渐行渐远,其方言弱化乃至教育断层现象,已是不争的事实。大多年轻人不会讲土话,或者只会一些“洋夹土”。真正会讲地道台州话的年轻人愈来愈少。早在2011年,临海话和黄岩话就入选浙江省档案馆首批18种“抢救”方言。

毋庸讳言,若保护不到位、抢救不尽力,再过50年,或许后人只能从文献中体会台州方言的独特魅力了。故传承和守护台州话刻不容缓、势在必行,亟需政府、学界和社会有识之士共同参与、合力推进“语言资源保护”工作。希望社会和学校能给台州话留点空间,从小熏陶,从学校抓起。有的幼儿园、中小学已经编出乡土教材、推出方言小课堂,值得效仿、推广。如笔者参编的《大雅临海·经典诵读》系列读本10册(含学前和干部读本),每年级都有民谣、方言俚语单元内容,各校人手一册。

乡情难移,乡音难舍。方言是一个地区、族群的文化标记,台州话是台州人的祖语。作为生活语言和乡情的载体,台州话不啻为台州人共有的精神家园。留住乡音,系住乡愁。乡音是连接故土、维系乡情的柔韧纽带。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水有源,树有根,遗忘了方言,就割断了自己的根。在我看来,疏远、漠视家乡话的人难以真正热爱生养他的故土家园,台州人“勿会”讲台州话总是憾事。事实上,“请讲普通话”和“勿忘台州话”并不互斥。“推普”是国策,而台州话作为一份珍贵的地域文化遗产,也值得传承、守护,二者并蒂开花,共生共荣。我们必须善待方言,珍爱这份语言资源。对台州土话的传承和认同是对地域文化根脉的一种敬畏!

相对于吴语其他分支,台州方言研究起步较晚且论著不多,研究还很薄弱。人员稀少,成果寥寥,亟待加强和扶持。除了学术性的论文、论著,笔者还冀望有普及性和可读性的读物问世,避免过于艰涩。尤其是让年轻人有兴趣翻开书卷,接触、悦纳家乡的方言文化,逐步体味、领略家乡方言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触摸到草根文化的生存哲学和处世智慧。进而自觉传承方言文化,赓续“台音台韵”。如是,善莫大焉! 

编辑:丁楚兰 责任编辑:杨能勇 审核:陈瑶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