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当头,人们难免食欲不振。而对美食有千种执着、万般讲究的台州人,总能找到消暑开胃的好方法。
白日里,热气腾腾的粥饭或面条难以下咽,勤劳智慧的主妇们会提前准备好糯叽叽的糕点,即便放凉了也柔中带韧、香糯可口。糯米蛋糕、乌饭麻糍、红糖馒头、番薯庆糕等,都是台州人喜爱的点心。搭配一碗放凉的绿豆汤或银耳羹,就是简单却让人满足的夏日美食。
流传于路桥的酒盅印,也是市民喜爱的糕点之一。这道风味小吃入选了路桥区“百县千碗”获奖菜品。
一
“我小时候,每到农历七月,街坊邻里都要做酒盅印、吃酒盅印。”路桥人胡乾星告诉记者,“这道点心做法简单,造型玲珑可爱。我的外婆、母亲都会做。”
他记得,幼时家中长辈做酒盅印,有一个重要的目的是供奉菩萨。“每年农历七月的最后一天,路桥许多农村人家会自制酒盅印,再准备一些水果和干果,供奉地藏菩萨,祈愿土地丰穰、家宅永安。”
简单的仪式过后,作为供果的酒盅印,就成了孩子们分食的点心。
“那时候,除了家里自制,学校门口、集市或者街头巷尾,经常可以看到阿婆推着小车卖酒盅印。”他回忆,“我读高中以后,街上卖酒盅印的小摊小店就少了。大概是这种点心价格便宜,没有什么利润。后来,家里长辈也很少做了。只有在亲友的婚宴上,才能偶尔吃到酒盅印。这种朴素却香甜的味道,我一直念念不忘。”
酒盅印再次进入他的视野,已是近年。
随着“百县千碗”、路桥“义百碗”、路桥“十大碗”等文旅品牌的推广,许多餐饮店重新推出了这道深受路桥人喜爱的传统点心。
“有的店做的酒盅印很地道,和我童年记忆中的味道分毫不差。也有的店做了一些创新,比如加入桂花增加清香,或者加入紫薯粉、玉米粉等,做出来的酒盅印五颜六色的,很好看,味道和口感也有变化。”胡乾星说。
二
“酒盅印是旧时路桥农村的一道特色点心,顾名思义,形似酒盅而得名。”路桥区餐饮协会副会长王华荣介绍,酒盅印以糯米粉和早米粉(或番薯粉)为主要原料,调料为红糖(或白糖),还可根据个人喜好添加少许桂花、果仁等。
首先将糯米粉和早米粉(或番薯粉)以6∶4的比例混合;再加入适量红糖(或白糖)搅拌均匀,并反复揉搓;接着,在蒸笼里铺好纱布,用小酒盅当模,将拌好的粉填满酒盅后倒扣在纱布上,制成一个个酒盅印;最后放入蒸笼,蒸6到8分钟左右,酒盅印就熟了。要注意的是,由于酒盅印个头小,蒸制时间不宜过长,不然容易倒塌变形。
刚出笼的酒盅印香气四溢,甜而不腻、糯而不黏;若是放凉再吃,甜中带糯、糯中带韧,也别有一番风味。
“这道点心是糯米粉与早米粉相掺做成的,放久一点也不容易发硬或坏掉,方便携带。以前,路桥人无论是下地插秧割稻,还是出门行船经商,都会带一些酒盅印当干粮或点心。”王华荣说。
路桥当地人传说,酒盅印是由元末明初浙东农民起义军领袖方国珍发明的。方国珍是有名的孝子,据说酒盅印最早是他研发出来孝顺母亲的一道点心,由于方便携带,后来被当做行军作战时的干粮。
最初,酒盅印由米粉制作而成;后来,当地人沿袭改良,采用糯米、早米等多种原料相结合;到了明清时期,番薯在我国大规模种植后,酒盅印在原有基础上再次改良,添加了红薯粉,味道更加香甜。
小小的酒盅印,是许多人夏日里难忘的一口香甜,更有着吉祥安康的美好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