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与天台山

2022-07-05 09:40:05  来源:中国台州网-台州日报   作者:胡建新/文 胡明刚/摄

▲天台山石梁云端唐诗小镇的孟浩然像

▲孟湖

▲石梁

天台有孟湖岭、孟湖,在街头镇张家桐村到寒石山一带。这些与孟浩然有关的地名,安卧在天台山这本大字典里,蕴含了世世代代天台人对这位著名诗人的怀念和爱戴。

孟浩然是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一生共写了321首诗,可谓家喻户晓,世称“孟襄阳”。

唐武后永昌元年(689),孟浩然在襄阳岘山脚下的一个书香门第呱呱坠地。孟老爷自称是孟子后人,于是引用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话,给儿子取了这个名字,寄望儿子长大后一身浩然正气。

孟浩然从小饱读诗书,富有正义感,有一副热心肠。“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晓》是孟浩然少年时代的诗作,整首诗清新自然,如出水芙蓉。他长得很帅,他的朋友王士源后来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可见,他不仅长相清秀、气质出众,而且很有风骨。再加上之前罢考的义举,一时名声大振,人品相貌均彰显无遗。

孟浩然的诗以山水田园风光和隐逸生活为主要题材,诗风清淡自然,不事雕琢,浑然天成,意境清迥。他将田园生活过成了诗,如“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余意在山水,闻之谐夙心”“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他与当时闻名天下的诗人李白、王维、张九龄、王昌龄等人吟诵酬唱,相互往来。孟浩然与司马承祯、李白、王维、贺知章、卢藏用、王适、毕构、宋之问、陈子昂被后人称为“仙宗十友”。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孟浩然一生过着半隐居的生活,大部分时间在家乡襄阳,也去过京师长安求取功名。他对人文荟萃的吴越之地十分向往,曾数次来到浙东。“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而他最喜欢的地方是天台山,他曾经在天台短暂隐居,读书会友,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

青年时代的孟浩然是一位理想主义者,他读书只为明志,学文不为仕,他在州府考试中罢试,父亲大怒,朋友也为之非常惋惜。他常独自一人住到山坡上的茅斋草庐闭门读书,融入自然,寻求内心的宁静。神龙元年(705),他在大水灾中砍竹搭棚的义举,让灾民感激不尽。

他的骨子里有种掩藏不住的叛逆和痴情。他向往自由的爱情,不顾父亲坚决反对,娶才貌双全的歌女韩襄客为妻,并相守一生。他自在豪放,无拘无束,与诗友喝酒谈诗错过了拜见皇帝的时间。他重情重义,结交的朋友有达官贵人,也有高僧大德。

开元十四年(726),孟浩然三十七岁,他寄予厚望的好友张悦时运不济,他带着失望离开洛阳。那年秋意甚浓,他与李白在吴地相遇,二人同游溧阳,随后孟浩然离开溧阳,南往越地而行,到杭州钱塘时,时值九月中旬,天气宜人。孟浩然在颜钱塘陪同下在钱塘观潮后南渡,来到山阴拜会初到任上的好友崔国辅,一起游览江南水乡。孟浩然一心要往天台山去,于是告别崔国辅。当时,走陆路比较艰难,人们往往走海路。孟浩然即将要踏上向往已久的宗教圣地天台山,心情非常激动,在《舟中晓望》中抒写了当时的心情,“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

在船上遇到从天台山来越中云游的道士太乙子,孟浩然对其甚为敬重,太乙子问他到哪里去,孟浩然告知想登上天台山。于是他们结伴同游天台山,足迹遍布华顶、赤城山、石梁飞瀑等景点。孟浩然将此事写进他的诗歌《寻天台山》:“吾友太乙子,餐霞卧赤城。欲寻华顶去,不惮恶溪名。歇马凭云宿,扬帆截海行。高高翠微里,遥见石梁横。”孟浩然到方广寺,僧人请他喝茶,他把两首写天台山的诗写在剡藤纸上充当茶资。他宿天台桐柏观时,桐柏仙雾缥缈,景色清幽,宛如仙境,这让他有点心动想长期隐居天台山,但他想念老家的妻儿,又有点不舍。他从海上乘船到乐城看望好友张子容,住了几晚后,从海路出发,进入长江,一路西行回到家乡。

时隔三年,即开元十七年(729),孟浩然前往长安参加进士考试,最后落榜,滞留长安一段时间,回到襄阳后,从武昌、扬州、庐山一路游玩,南行前往吴越。这次孟浩然在吴越一呆就是三年多,他遍游越乡水国,辗转行程万里之遥。

他在山阴、会稽一带游山玩水,沿桐庐江西南而行,前往建德,晚上宿建德江畔的旅舍,淡淡的愁思从心头升起,作诗《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然后游衢州,经永嘉江入海北上,登天台山,游赤城山、石梁、华顶。

孟浩然听说寒山隐居在寒岩、明岩一带,于是他也在此隐居了一小段日子,读书学道,教村民认草药,与当地秀才谈诗说文。孟浩然写下了一首七律《访寒山隐寺过霞山湖上》:“一湖清水漾晴霞,凋柳残杨影半斜。雁啄野菰窥浅浦,鸦归暮霭过平沙。千寻倒石波涵碧,几树飞丹岩落花。岭外寒山明月上,肯留乞梦饭胡麻。”

孟浩然曾有长期隐居天台山的想法,但禁不住思乡之情,于是又返回家乡自己打造的涧南园。开元二十一年(733)初春,他启程先经会稽山,在那里与朋友聚会,后来前往扬州,经武昌,回到襄阳老家。寒冬腊月,他随老朋友韩朝宗前往长安,韩朝宗欲向唐明皇李隆基引荐孟浩然。可是到了约定的日子,孟浩然却因在小酒馆里和友人谈诗喝酒误了时间,最终没能得到引荐。岁末,孟浩然离开长安,回到襄阳。

开元二十七年(739),孟浩然病卧乡园。李白得知孟浩然病重,专程赶到襄阳看望。临别时,赋诗《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李白的这首诗概括了孟浩然一生的经历。岁末,孟浩然终于痊愈。

开元二十八年(740),孟浩然的好友王昌龄遇赦北归,途经襄阳,孟浩然设宴盛情款待。席间浪情宴谑,食鲜疾动,最后病逝。家人按照他的遗愿,把他安葬在离襄阳三十多里的鹿门山,终年五十一岁。

孟浩然去世之后,他的许多生前好友写诗悼念,远在京城长安的王维来到襄阳,得知孟浩然的死讯,禁不住怆然泪下,哭诗凭吊。《哭孟浩然》:“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

张祜作《题孟处士宅》:“高才何必贵,下位不妨贤。孟简虽持节,襄阳属浩然。”这首诗以辩证观点描写了孟浩然的独特之处,对于后来成为山水田园派诗人的孟浩然,不止是“何必贵”,也不止是“不妨贤”,简直就是不能“贵”,简直就是大有助于其“贤”。如果有了高官厚禄的孟浩然,必然会失去自由散漫的诗人孟浩然。世间是不是宁可要诗人孟浩然,而不是高官孟浩然?

纵观孟浩然的一生,失意于俗世间而最终得意于自然。逍遥于林泉,与山水相融,从而留下了无数敬山乐水的诗歌,在自然山水与自我和谐静处中获得自我存在的价值体验。

编辑:泮非非 责任编辑:杨能勇 审核:刘锦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