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区富山乡半岭堂的古法造纸技艺历经百年流传,直至现在依然保存完整。
评论
非遗之力
近年来,非遗频频“出圈”,无论是圈粉无数的非遗文创,引起打卡热潮的非遗旅游路线,还是搬上银幕或群文舞台的非遗作品,可以发现,传统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正以更鲜活、更生动的面貌在世人面前转身,实现了非遗在新时期的蝶变升级。
在第17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记者们聚焦“非遗之力”,从生命力、创新力、共富力等多元角度,将目光投向台州文化遗产领域的生动实践,看台州非遗如何在代代相传和与时俱进中坚定属于台州的文化自信。
传承非遗,生命力是根基。非遗技艺大多历史悠久,既需工匠精神一以贯之,也需新鲜血液活化传承。目前,台州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7项,省级非遗项目106项,市级非遗项目382项。守护现存的非遗精品,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离不开非遗传承人的代代守望。“老带少”“一带多”,传承使命如薪火相承,才能让非遗的火种永续不息。
活化非遗,创新力是灵魂。非遗文化,不仅要传承,更要传播,要实现活化创新,让非遗文创、非遗展演、非遗景点等“非遗+”产业以更为多元的面貌展现活力,让一门门古老的手艺变为跨界转型、多产融合的事业。随着流量经济的发展,传统非遗纷纷“触网”,以线上传播的方式打开了“非遗热”的新局面,非遗展演、非遗课程、非遗影视、非遗文创销售等多样形式,拓宽了非遗产业化的种种可能。非遗传承人,摇身一变成为非遗民宿主、非遗体验官,让非遗元素与文旅创新结合,不仅让非遗走向山海远方,也让市民出行更有文化味。
开发非遗,共富力是动能。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主题是“文物保护:时代共进人民共享”,意味着文化遗产领域的共建共享逐渐成为当下的主要发展方向。如今的博物馆,不仅承负着文化遗产保护与推介的责任,更承担着新时代以文润富、“活化”文物的使命。台州的多家乡村博物馆、民俗博物馆,与当地的文化场所、特色景点等联动,开发振兴乡村文化的特色IP,借助全媒体平台,开发数字博物馆、掌上博物馆等多元业态,全方位发掘馆藏文物价值,真正做到文化惠民利民,全民共享。
非遗的传承、创新、共享,离不开的是人。如今,非遗不仅是传承人坚守的阵地,更是全民视野所及的重要领域。我们欣喜地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群体开始关注并投入到非遗文化领域中,用新兴的方式传播非遗文化、讲好非遗故事,让古老的非遗成为未来一代代年轻人看得到、记得住的“文化乡愁”。(元 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