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非遗博物馆,个个值得打卡

2022-06-17 08:46:32  来源:中国台州网-台州日报   作者:单露娟 元 萌

玉环市漩门湾农展贝雕馆。(本文配图均由采访对象提供)

天台山云雾茶非遗陈列馆

在台州各种博物馆中,民办博物馆占据了“半壁江山”。其中,民办非遗博物馆是不可小觑的一部分。

这些非遗博物馆集展览、保护、传承、体验、转化等功能于一体,共同打造出台州靓丽的“非遗名片”。

文化展示,传承保护

初夏,天气还算不上炎热。周末,位于玉环市漩门湾观光农业园神农广场左侧,刚刚修整一新的农展贝雕馆吸引了许多家长和孩子。

该馆占地2200平方米,由农耕、种子、环境、渔业、海洋、贝雕6个场馆组成。前5个展馆陈列着传统农具、谷物等与农业息息相关的物品以及各种捕鱼工具,展示着悠远的玉环海岛农耕文化;贝雕馆则陈列着由扇贝、小米螺等贝壳以及铜丝、胶水等原材料制作而成的工艺品。

贝雕是玉环“三绝”(岩雕、贝雕、根雕)之一,享誉海外。它是一种造型艺术,不同形状、大小、纹理、色彩的贝壳,经过加工处理后,在贝雕艺人的手里变成龙鳞鱼尾,鸟羽草丛。2006年,玉环贝雕被列入第一批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走进贝雕馆,最吸引人的是一条东方巨龙,它由1600个橙色的扇贝雕刻而成,在灯光下熠熠生辉。馆中还陈列着其他彩蝶、金鱼等小件作品,长度虽仅三五厘米,却也栩栩如生、神韵十足。这些融趣味性、知识性、观赏性、艺术性于一体的贝雕作品吸引了许多游客驻足。

该馆工作人员介绍,贝雕馆内一共展示了500多种贝壳、500多件海洋标本以及240余件贝雕艺术品。其中,所有的贝雕艺术品都是贝雕艺术传承人郑高金老先生捐赠的。“他希望通过这些作品,能让更多的人看到我们玉环的非遗文化,展示我们玉环的海洋文化特色。”

城市的另一头,位于椒江区中心大道上的吴子熊玻璃艺术馆也深受市民和游客的喜爱。

吴子熊玻璃艺术馆由台州玻璃雕刻技艺的省级传承人吴子熊创办,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全馆占地7000多平方米,分为荣誉室、放映厅、中国馆、世界馆、水晶馆等十几个各具特色的展馆。

馆内陈列着吴子熊一家三代几十年来创作的各种玻璃艺术精品:有入吉尼斯纪录的当今世界首张最大的玻璃报纸——1949年10月1日出版的《天津日报》;有国内唯一一件长达15米的大型凸浮雕艺术作品《八十七神仙图》;有玻璃雕刻名人画廊,世界各国总统、历届奥运冠军等肖像都可以看到;还有全国唯一的玻璃雕刻书法长廊,数百位政治家、书法家的赐墨被全部采用凹凸雕刻的技巧雕刻在玻璃上……

以砂轮作笔,用玻璃作画,并不是件简单的事儿,需要百分百的注意力。从描线到雕刻,每一个步骤都得慢慢雕琢。

在台州,类似这样有意思的非遗博物馆还有很多。

2009年,“同康酱酒酿造技艺”作为传承百余年的传统技艺,被列入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名列优秀传统技艺。

作为传承中国黄酒文化的代表和传承百年酿酒工艺的酒厂,同康花大力气加强酒文化建设,投资500万元,于2014年2月建起同康酒文化博物馆。面积达1000平方米的博物馆,古朴典雅又不失时尚,融知识性、趣味性和学术性于一体,追本溯源地展示了中国酒文化的清晰背景及深刻内涵,涉及民俗学、史学、经济学等多种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

行走于馆内,不时能闻到黄酒的缕缕清香,古时的盛酒器皿陈列在玻璃柜内,展示着中国的酒文化。更有各种打印了酒知识、制作精致的竹质卡片,令人观后受益匪浅。在馆内,还可以充分了解到手工作坊的酿酒过程、台州酒文化历史以及同康酒业的发展轨迹。

“建这个博物馆不仅仅是为了体现百年文化,更是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同康,打造台州特有的酒文化。这个博物馆也是台州酒文化的教育基地,更是台州的一个文化品牌。”浙江同康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卫平说。

互动体验,“活化”非遗

除了静态的展示外,许多非遗博物馆还设立了体验区,让参观者对非遗项目有更直观更深刻了解的同时,也让非遗“活起来”。

王氏大花灯制作是分布在温岭市石桥头镇上王村的一种特大型彩灯扎制技艺,大花灯主要用于元宵迎灯活动,早在清末民国初年就以“高、大、精”而名闻台州六县。

可惜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保存在王氏祠堂中的王氏大花灯骨架被当作“四旧”破坏了,此后几十年里,再也没有举行过迎大灯活动。

直到2000年,在上王村村民王春梅、王用堂等人的努力下,王氏大花灯才恢复制作;2009年7月,“王氏大花灯制作技艺”入选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保护和传承好这个非遗项目,近年来,上王村在村文化礼堂里建立了王氏大花灯博物馆,除了展示花灯成品外,还将花灯的制作工艺用图文形式进行传播。

此外,为了让前来参观的游客能够切身体会到非遗的魅力,“王氏大花灯制作技艺”传承人还在博物馆里开启了体验课。

“学校里的孩子是主要的体验对象。周末或者非遗活动日的时候,他们有需求,我们就会在博物馆设立的体验区给他们授课。很多人在学习了几次后,也能完成简单的小花灯制作。”“王氏大花灯制作技艺”传承人王秒顺表示,“接下来,我们还准备和学校合作,直接去学校开设课程,培养更多的非遗传承人,也希望我们的花灯以后可以形成一条产业链,让我们村的村民走上共富道路。”

在走访中,记者了解到,相比较单调的图文科普模式,这种“沉浸式非遗体验”项目确实更受游客欢迎。

2019年10月,位于天台石梁镇的天台山云雾茶非遗陈列馆成立。这家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的茶博物馆,包括500平方米左右的室内展示区和1000平方米左右的户外观光采摘体验区。

室内展馆区分为天台山云雾茶非遗陈列馆、天芽农业企业文化区、茶室休闲区(内设天台山绿色高山特产)及天石芽服务办公区;室外文化产业体验区毗邻陈列馆,是一个茶叶采摘的体验基地。

每年4到6月是采茶的季节,为了让游客能够品尝到自己亲手制作的香茗,陈列馆会推出茶科学与茶文化现场体验活动。“游客们都很喜欢这个体验活动,报名参与的人很多。”

此外,每年暑假,陈列馆还会开展3至5期茶科学与天台山云雾茶茶文化研学行活动,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在玩耍的同时对茶文化也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感受黄酒文化,同康酒文化博物馆内也定期推出同康黄酒酿造DIY、同康小课堂、酒道表演、黄酒鉴赏等一系列特色活动。该馆负责人介绍:“现在的很多年轻人都喜欢DIY手作,于是我们设立了手工体验课程,有兴趣的游客不仅可以参观作坊酿造黄酒的过程,还能亲自体验,完成作品后还可装箱带走,作为独特留念。”

同康小课堂则是一项集黄酒存放、开坛、品酒于一体的体验活动。博物馆内特意设置了文化学习区域,游客可以坐下来,一边通过投影穿越历史,欣赏黄酒文化,一边鉴赏黄酒,感悟黄酒精髓。

文旅融合,带动共富

非遗博物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覆盖面广,饱含着当地的文化基因、历史记忆,已成为展示非遗文化、活跃民间交流、树立文化自信,促进文旅融合的重要平台。

在临海紫阳街上,有家张秀娟剪纸博物馆,空间不大,但陈列的剪纸作品却十分丰富精致:惟妙惟肖的虫鱼花鸟兽、栩栩如生的金陵十二钗、笔力遒劲的古典诗词篇章,还有2.7米长、0.9米高的“建党九十周年”献礼图,等等。

剪纸博物馆馆长张秀娟是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海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她从小学习剪纸,在剪纸道路上,执着追求,辛勤探索,剪纸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

紫阳街作为台州府城旅游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游客。而作为紫阳街上的非物质文化业态,张秀娟剪纸博物馆在促进文旅融合的过程中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除了展品陈列外,张秀娟还在博物馆内开展了剪纸体验课,吸引了许多游客驻足、体验。

在文旅产品开发上,张秀娟也有自己的想法。“除了普通的小型生肖剪纸作品,可以作为结婚、新家乔迁的礼物,可收藏的藏品外,我们还设计了一些融入剪纸元素的小物件,比如将剪纸附着在书签、挂件和丝巾上。”

作为名声在外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吴子熊玻璃艺术馆也是当地文旅产业发展中重要的一环。

该馆负责人吴刚告诉记者,开馆至今,吴子熊玻璃艺术馆迎来参观者计20余万人次。开馆之初,参观者每人次收取门票30元,从2020年2月22日开始,免费对外开放,“免门票后,首月参观就达3000多人次”。

“以前,来馆里参观的大多是旅游团体、企业单位组织的员工和学校组织的学生群体。免费开放后,散客增加了不少,除了台州市民,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吴刚介绍,如今,参观者只要刷身份证就可以进入,门口的工作人员会根据电脑上的显示记录入馆人员信息。在登记本上,记者看到一些以“44”“12”“32”开头的身份证号码。“这些是外地来的参观者。”吴刚表示。

自古以来,黄岩区富山乡半岭堂一带村民皆以造纸为主业,其古法造纸技艺历经百年流传,直至现在依然保存完整,是台州市唯一“活着”的古法造纸遗址。

目前,竹纸制造技艺已入选省市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半岭堂也被评为黄岩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为进一步做好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扬,富山乡建设了半岭堂古法造纸博物馆,70多件馆藏品以图文、实物展示等方式,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互利共赢的美好场景。博物馆旁边还设立了原汁原味的造纸工艺体验区,游客可以通过实际操作亲身体会造纸文化的魅力。

自开放以来,半岭堂古法造纸博物馆充分发挥古法造纸陈列馆的职能作用,认真落实免费开放政策,在改善基础设施、开展业务培训,提升服务质量,加强未成年人教育等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每年吸引众多游客特别是中小学生来参观体验。

“下阶段,我们将深入挖掘古法造纸记忆的文化内涵,结合半山地域的文化底蕴和乡村旅游,打造半山村经济发展新引擎,不断提高古法造纸陈列馆的知名度。”该馆负责人郑素琴表示。(单露娟


黄岩区富山乡半岭堂的古法造纸技艺历经百年流传,直至现在依然保存完整。

评论

非遗之力

近年来,非遗频频“出圈”,无论是圈粉无数的非遗文创,引起打卡热潮的非遗旅游路线,还是搬上银幕或群文舞台的非遗作品,可以发现,传统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正以更鲜活、更生动的面貌在世人面前转身,实现了非遗在新时期的蝶变升级。

在第17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记者们聚焦“非遗之力”,从生命力、创新力、共富力等多元角度,将目光投向台州文化遗产领域的生动实践,看台州非遗如何在代代相传和与时俱进中坚定属于台州的文化自信。

传承非遗,生命力是根基。非遗技艺大多历史悠久,既需工匠精神一以贯之,也需新鲜血液活化传承。目前,台州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7项,省级非遗项目106项,市级非遗项目382项。守护现存的非遗精品,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离不开非遗传承人的代代守望。“老带少”“一带多”,传承使命如薪火相承,才能让非遗的火种永续不息。

活化非遗,创新力是灵魂。非遗文化,不仅要传承,更要传播,要实现活化创新,让非遗文创、非遗展演、非遗景点等“非遗+”产业以更为多元的面貌展现活力,让一门门古老的手艺变为跨界转型、多产融合的事业。随着流量经济的发展,传统非遗纷纷“触网”,以线上传播的方式打开了“非遗热”的新局面,非遗展演、非遗课程、非遗影视、非遗文创销售等多样形式,拓宽了非遗产业化的种种可能。非遗传承人,摇身一变成为非遗民宿主、非遗体验官,让非遗元素与文旅创新结合,不仅让非遗走向山海远方,也让市民出行更有文化味。

开发非遗,共富力是动能。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主题是“文物保护:时代共进人民共享”,意味着文化遗产领域的共建共享逐渐成为当下的主要发展方向。如今的博物馆,不仅承负着文化遗产保护与推介的责任,更承担着新时代以文润富、“活化”文物的使命。台州的多家乡村博物馆、民俗博物馆,与当地的文化场所、特色景点等联动,开发振兴乡村文化的特色IP,借助全媒体平台,开发数字博物馆、掌上博物馆等多元业态,全方位发掘馆藏文物价值,真正做到文化惠民利民,全民共享。

非遗的传承、创新、共享,离不开的是人。如今,非遗不仅是传承人坚守的阵地,更是全民视野所及的重要领域。我们欣喜地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群体开始关注并投入到非遗文化领域中,用新兴的方式传播非遗文化、讲好非遗故事,让古老的非遗成为未来一代代年轻人看得到、记得住的“文化乡愁”。(元 萌

编辑:泮非非 责任编辑:杨能勇 审核:刘锦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