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溪南糕:一糕香飘山水间

2022-06-10 08:59:28  来源:中国台州网-台州日报   作者:陈伟华

横溪南糕:一糕香飘山水间

横溪南糕

黑夜,丈夫埋头家庭作坊辛勤劳作;白天,妻子在菜场和街头售卖南糕。这就是张仙华家庭的真实写照。

行走于仙居的山水间,恍若置身于一幅立体的水墨长卷中。在这幅山水画中,流传着一些颇具地域特色的经典美食,南糕就是其中一道。

花飞山水间,糕香飘横溪。它是横溪人童年的美好记忆,包含着家乡山水的味道。

清晨的横溪镇金子山村,宁静而安逸,质朴而典雅,俨然一处“世外桃源”。

与往常一样,6点钟左右,村民张仙华就走出家门,骑上一辆电瓶三轮车,稳稳地在道路上行驶。几分钟后,她抵达横溪中心菜场,开始卸货。车上满满装着的,都是新鲜出笼的南糕。

不一会儿,她来到自己的摊位。短短几分钟,手脚麻利的她把一袋袋南糕,整整齐齐地摆放出来。准备好一切,接下来就是笑迎到来的每一位顾客。

“我在这里卖南糕有13年了,现在一天能卖200多斤,每斤2.5元,以批发为主,一般卖给超市和饭店。大部分客人都到菜市场里拿,还有一些需要我送货上门。”张仙华说。

从张仙华的口中,我得知在仙居的方言中,南糕的“南”意为“软”,两字的方言发音相近,顾名思义,“南糕”由此得名。

张仙华出生于1969年。在她居住的金子山村,早年有很多人会做这道特色美食南糕。纯米浆制作,一般要浇注12层,软糯、金黄,食后让人唇齿留香。它是当地的风味小吃之一,逢年过节、有贵客或工匠上门时,主人家都喜欢用南糕来招待客人。

南糕在张仙华的心目中,是童年记忆,还是一种珍馐佳肴。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菜肴种类丰富,当地制作南糕的家庭日渐减少。但做这个“老行当”多年的张仙华,虽然艰辛,却依旧乐在其中。

白天,妻子在菜场和街头售卖南糕;黑夜,丈夫埋头家庭作坊辛勤劳作。这就是张仙华家庭的真实写照。每天凌晨3点,张仙华的丈夫朱文勇,就在家里的南糕制作坊里早早开工了。

南糕又名“米浆糕”“软糕”和“千层糕”,在仙居民间流传多年。据说,该技艺先从丽水缙云传入仙居安岭、溪港等地,横溪镇的张秋初从安岭学得该技艺后,再传入横溪。它的吃法有多种,可趁热蘸着酱油或白糖吃,也可油煎、爆炒、凉拌,还可煮汤吃。一糕多吃,味道各有千秋。

“早年,我们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南糕。特别是在春节、端午和中秋等节日,做糕的人很多。现在有了各种工具,做南糕比早年要省力多了,但是工艺还是比较繁琐的。许多人嫌麻烦,就很少自己动手做了,要吃就去街上买。”朱文勇说。

南糕是用米浆做的,得用石磨将米碾磨成光滑细腻的米浆。磨米浆对朱文勇而言,是个漫长的过程。除了出力气之外,他还要有足够的耐心,忍受那一圈又一圈的枯燥乏味。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夜,南糕制作坊内热浪滚滚,朱文勇忙得像个不停转动的陀螺。

步入朱文勇的南糕加工作坊,刚出笼的南糕热气腾腾,散发出一阵阵稻米的清香。

现场摆放着生物颗粒蒸汽炉、不锈铜蒸笼、石磨、水桶和勺子等器具,其中有一些是比较现代化的;还有做糕用的高品质米、豆秆灰泡水制成的碱等。这种碱能唤醒米浆的灵魂,是横溪南糕的点睛之笔。

“制作南糕,先将优质米用水浸透,夏天大约4小时、冬天大约6小时,捞出后再用石磨磨制成米浆;按1斤米3.5至4斤米浆的比例进行兑水,添加少许碱和盐后,不断搅拌;蒸南糕时,要在蒸笼底部铺上棉布,再倒入米桨,让蒸汽能够散发出去;等蒸汽上来后,先浇注上第一层米浆,熟后再加浇一层,每层厚3毫米左右;这样重复浇上十多层,才能制作成一木抽屉的南糕;蒸出的南糕,整块成型又各自成层,这是它的最大特征。等冷却后脱笼,就可以吃了。”朱文勇说。

张仙华在一旁插话道:“要想把南糕做得美味可口,很不容易。做南糕时,要特别注意米浆的稀稠和温度的控制,还有时间长短也要把握好。米浆兑水的比例,会影响成品口感的嫩和老;每一层的生熟程度,也会影响到口感的细腻。做一木抽屉的南糕,没三四个小时是完成不了的,这事来不得一点马虎。不然,蒸出的糕就不是横溪人记忆里的那个味道了!”

去年下半年,横溪镇中心小学三、四年级的20多名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多次到横溪中心菜场和金子山村南糕加工作坊,探寻横溪传统美食记忆。他们认真地向朱文勇、张仙华夫妻学习南糕制作的基本工艺,并了解销售模式等。

让横溪南糕成为仙居美食文化的一张“金名片”,新一代人正在努力。

编辑:丁楚兰 责任编辑:杨能勇 审核:刘锦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