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26 09:51:33  来源:中国台州网-台州日报  

“南山有台,北山有莱。乐只君子,邦家之基。”这是《诗经·小雅》中的诗句。诗中的“莱”,就是藜,说明早在先秦时期,民众就有采藜为食的习惯。

以藜这样的野菜为食,自古被作为贫穷的代称。唐陆龟蒙《水国诗》云:“况是干苗结子疏,归时只得藜羹糁。”宋陆游《东堂睡起》曰:“若论胸中淡无事,八珍何得望藜羹。”藜羹即指粗茶淡饭,清贫的日子。

藜,别名有落藜、胭脂菜、灰条菜、灰灰菜等,藜科藜属植物,我国南北各地均有生长,常见于农田、荒地、菜园、房前屋后,是农村常见杂草。《本草纲目》记载:藜,处处有之,即灰藋之红心者,茎叶稍大。河朔人名落藜,南人名胭脂菜。

藜为一年生草本,茎直立粗壮,高30-150厘米。茎具条棱,绿色或紫红色,多分枝。叶片菱状卵形至披针形,长3-6厘米,宽2.5-5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契形,边缘有不规则锯齿。叶背面有粉,嫩叶上面也有粉。嫩叶可食,沸水汆过后,用清水浸泡半日,可炒食,味同苋菜,算不上是美味。阴干储存,即为灰条菜,缺粮时救急。秋冬季果实成熟,种子磨成粉,可做糕饼食用。藜杖,是用藜成熟后主干做的拐杖。

作为自古以来的救荒野菜,藜历来是贫穷人家的粮食补充,到了现代已很少有人食用藜的嫩叶了,因此一直以来,我对藜的印象不深。

去年端午,回了趟乡下老家,一家人吃了一回食饼筒。因不久后老屋将面临拆迁,饭后少不了在房前屋后兜兜转转,希望寻回一些童年的印迹,也想把老屋的一切都刻入脑海中,以供他日回忆。不经意间,在前门道地上的桂花树下,发现了一大蓬藜,有十几株,株高有四五十厘米。或许是梅雨季的缘故,雨水充足,这些藜长得郁郁葱葱,嫩嫩绿绿,新长出的叶子上面果然是粉白色的。叶子的形状像铲子,也像小时候用过的菱形蒲扇。

此前我没有吃过藜这种野菜,不知道它究竟味道如何。想到老屋要是拆了,以后回乡下的机会少了,下次再遇见藜不知要到什么时候,便摘了一把嫩藜叶带了回来。焯水后,清炒,一个人独自品尝。不算美味,也不算难吃,毕竟现在的日子富足了,平时饭食的油水也不少,偶尔吃藜菜,没有品出贫穷的滋味来。

藜全草可入药,具有泻痢、止痒的功效,可治皮肤湿毒。藜有微毒,即其有光敏毒性。食用藜后,有人在日照下裸露皮肤,会发生浮肿或出血等症,局部会有刺痒、肿胀及麻木感,甚至并发感染和溃烂。有光敏反应者,当慎食藜。有鉴于此,为了慎重起见,那日我吃了藜菜后,便躲在家里不敢见光了。

编辑:泮非非 责任编辑:杨能勇 审核:刘锦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