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岩博物馆馆藏文物见宋时美学

2022-05-12 08:44:00  来源:中国台州网-台州日报   作者:元 萌

青瓷执壶

北宋沙埠窑 牡丹纹青瓷孔明碗

南宋线刻人物纹 长柄铜镜

灵石寺塔三层天宫出土的北宋模印彩绘千佛砖。 本文图片由黄岩博物馆提供

黄岩博物馆的8000余件藏品中,宋代文物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一部分。赵伯澐墓出土的部分衣物及饰物、沙埠窑出土的瓷器、灵石寺塔及瑞隆感应塔出土的佛教类文物等,为我们生动还原了宋人当时的风雅生活,及衣食住行中的生活美学。

器物之雅

宋人追求精致的馔饮文化,与之相关的食具、酒具、茶具等器物也格外讲究。在宋人的餐桌上,盘碗箸碟杯盏等食器一应俱全,一场宋宴下来,桌上的餐具种类往往不比现代少。宋代食器多为制瓷匠人手作而成,每件都自有韵致。

当时的食器,多以素净、淡雅为美。无论是南方的龙泉窑、景德镇窑等,还是北方的定窑、磁州窑、耀州窑等,所制瓷器都以实用简洁为主要特征,顺应了当时崇文尚雅的主流审美。

在文人化倾向显著的宋代,宋人设宴除了皇家宫宴与百姓家宴,很大一部分为文人私宴。文人设宴最紧要的,是要追求格调的高雅,所使用瓷器的品味,很大程度上也代表了主人的品位。

纵览黄岩博物馆藏的食器,仿佛置身于那个饮酒当歌、吟诗作乐的风雅时代。

馆藏的北宋沙埠窑牡丹纹青瓷孔明碗,1986年于沙埠金家窑出土,属国家一级文物。其通体施青釉,釉质光亮明澈,玻璃质感较强,胎釉结合致密。外壁饰有菊瓣纹一周,内心为冰裂纹及划花篦纹,口沿处还有5朵装饰性小花。整体造型素雅,符合宋代食器的尚雅审美。

国家二级文物北宋沙埠窑青瓷执壶,与国家三级文物北宋沙埠窑莲花纹青瓷执壶,在宋代时是用于宴饮的酒具,整体造型相似,在细节上却又有所区别。

除了设宴饮酒,宋代文人还有举办茶会、茶宴的习惯,形成了颇具时代特色的茶文化。宋人喝茶也有讲究,需要将茶饼碾成茶末置于茶盏中,再以汤瓶煮沸水冲点,以茶筅在茶盏中回环搅拌,最后配上盏托饮茶。在沙埠窑出土的青瓷茶盏、青瓷茶托,也在馆内展出。

焚香以求雅韵,也是宋代文人生活的日常,读书、写诗、宴客、会友都离不开它。宋人大多使用小型香炉焚香,其常见样式有莲花香炉、球形香炉、三足香炉等。

据介绍,黄岩灵石寺塔曾于1987年出土一件北宋沙埠窑青瓷香炉,是当时越窑秘色瓷的代表作,属国家一级文物。香炉整体呈球形,炉盖以三瓣卷叶缠枝花为主纹,以镂空、刻花、浮雕等技艺制作,是馆内的一件“镇馆之宝”。

浮屠奇珍

灵石寺塔位于黄岩北洋镇灵石山南麓,始建于北宋乾德三年(965),为六面七级楼阁式密檐砖塔。北宋咸平元年(998)、治平四年(1067)、清康熙二十年(1681)经历三度重修。

1987年,浙江文物考古所主持对塔身残损且倾斜严重的灵石寺塔进行大修,发现塔心呈空竹节筒状,塔体每层皆设供奉佛像的天宫,共计16个。塔内另有一石塔,由6块四面刻有佛像或铭文的正方形块石叠成,总高1.6米。

经清理,有各种质地的佛像、菩萨像、供养人像及供养品等文物500余件,其中泥塑彩绘佛像、十王生七经经画卷、模印彩绘千佛砖、戏曲人物砖、金银铜舍利套盒尤为珍贵。

如今,灵石寺塔出土文物主要陈列于黄岩博物馆二楼南展厅,集中展示了五代北宋时期黄岩在宗教、雕塑、戏剧、工艺美术等方面的艺术成就。

灵石寺塔四层南天宫出土的北宋泥塑释迦牟尼坐像、北宋泥塑迦叶立像、北宋泥塑阿难立像,或坐或立于莲台,展现出端庄、舒展的情态。

灵石寺塔三层天宫出土的北宋模印彩绘千佛砖,属国家一级文物,上有十尊佛像分上下两排结跏趺坐莲台,佛像间饰有菩提树,仔细观察可发现砖面左右上角各模印反写的“千”“佛”二字。

除佛砖外,馆内还收藏了北宋时期的画像砖。如北宋线刻观音画像砖,于灵石寺塔三层天宫出土。上面的观音像,跣足立于莲台之上,头饰一轮圆光,面相圆润丰满,双眉细长,凤眼下视,衣袂飘飘,裙裾翩飞。

灵石寺塔六层天宫出土的北宋线刻戏曲人物画像方砖,砖面线刻两名戏曲人物,前立者戴四脚幞头,颔首身躯微微朝向左侧,后立者戴长脚幞头,身躯朝向右侧,引颈启口,像是正在与前立者对话。

据黄岩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为妥善保护这批珍贵文物,黄岩博物馆先后委托南京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对其进行科学修护,才能让浮屠奇珍穿越千年,焕发光彩。

匠心之美

赵伯澐墓出土文物中,除了丝绸衣物之外,还有其他挂饰、铜镜、香盒等,向我们展示了宋代的匠心之美。

在“事死如事生”的传统丧葬观念中,随葬品多为实用器物。南宋时期的线刻人物纹长柄铜镜,是赵伯澐的随葬品中至为平常的一件。

该铜镜圆形带柄,镜面直径13厘米,长24厘米,柄宽2.3厘米,厚0.5厘米,重约402克,镜缘和柄部均无纹饰,整体上显得简洁朴素。

在镜子的背面,依稀可辨一组神仙题材的画面,呈浅浮雕状。但历经锈蚀,具体画面已经斑驳不清。在道教盛行的宋代,神道题材入画,运用于生活常用的物品中,也并不鲜见。

这种带柄铜镜盛行于宋代,其出现改变了此前铜镜作为悬挂物的传统,是铜镜形制上的一次重大革新。随着手工业的发展,铜镜也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以其实用性满足了宋人日常使用与社交礼仪的需求。

宋代在审美上的“好古”倾向,促使当时的工艺品追求一种古拙、朴素的意境。赵伯澐墓中随葬的水晶环佩,就集中体现了宋时工艺注重形神、不事雕琢的风格。

此枚水晶环佩,外径75毫米,孔径32毫米,厚度12毫米。值得一提的是,这枚饰物专配有一根直径0.55厘米、长270厘米的绳带,绳带材质及编织方式与同时出土的投龙玉璧上的绳带一致。

收藏金石的热潮在宋代广泛流行于文人墨客之中,文人们在赏玩之际金石学应运而生。一枚水晶环佩所包含的匠心与文人气韵,更显宋韵文化的博大精深。

编辑:余彩虹 责任编辑:杨能勇 审核:陈瑶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