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贤相杜范:为官勤政 心怀天下

2022-05-12 08:39:27  来源:中国台州网-台州日报   作者:陈 婧 杨 辉

2006年12月,杜范墓在黄岩被发现。一位老农在耕种番薯时,挖到一块碑石,长60厘米,宽30多厘米,厚10厘米左右,细读文字,为“宋少傅清献杜公墓”。

2013年,黄岩政府仿照“椅子坟”的样式,重修了杜范墓。

黄岩区宁溪镇牌门村的一条羊肠小道边,便是杜范墓如今所在之处。墓的规模不大,正面嵌着一块碑石,为“黄邑翠屏杜曲”,边上立有《重修杜范墓碑记》。黄岩受关注的历史名人之一杜范,埋骨于此。

2013年重修的杜范墓。

仕守一方 忧国恤民

杜范,字成之,号立斋,黄岩杜家村人(今属黄岩区北城街道),生于淳熙九年(1182),嘉定元年(1208)进士及第,先后在金坛、婺州、安吉等州县为官。绍定三年(1230)调入京城,历任监察御史、吏部侍郎、兵部尚书、礼部尚书至右丞相兼枢密使,淳祐五年(1245)卒于任上。

杜范是唐代名相杜佑的后人,祖先因避战乱而来到黄岩。其家学渊源,从祖杜烨、杜知仁皆是当地知名有学之士。杜烨师从朱熹,人称南湖先生,与杜知仁一同钻研理学,开创“南湖学派”。

杜范跟随二杜学习,自小便深受理学影响,27岁那年,他考中了进士,由此步入仕途。

登进士第后,嘉定年间,杜范一直担任地方官。他恪尽职守,留下诸多好名声。他廉政,嘉定七年(1214)担任金坛尉期间,他每入乡里执行公务,不打扰当地百姓,也不从中渔利;他善政,嘉定九年(1216),当地农民私自开发导致水不能充分利用,他抢修水利,使农田得以灌溉;他勤政,嘉定十四年(1221),调任婺州司法参军时,对不平之事敢于严查,对百姓所言的弊病进行革除。

绍定六年(1223),史弥远病故,结束了他长达26年的权相之路。随后,宋理宗开始了“中兴宋室”之路。他拔贤黜佞,整顿吏治,取得了一定成效,史称“端平更化”。杜范是在端平年间受到重用。

端平元年(1234),杜范任军器监丞。他为人正直,工作尽心尽责。史书记载他在职期间,“每月点戎器,必计工役多寡良窳而下上其食,以示劝惩”。后来,他入台谏(台官和谏官的合称),即反思台谏制度的不合理之处,史弥远在位期间,常利用台谏攻击政敌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权奸擅国,所用台谏皆其私人”。

杜范屡屡上奏宋理宗,反映台谏的弊端,希望皇帝能真正重视台谏制度。理宗虽肯定了杜范的言论,但并未采取实际行动整顿朝纲。

杜范以直言立于朝,后因弹劾权贵而出台谏,再度回到地方任官。嘉熙三年(1239),他任宁国府(今安徽宣城)知府。才上任,当地就出现大旱,杜范立刻开仓赈灾,并劝当地大户有积粮的也参与发放。同年冬,战争原因导致流入宁国府境内的难民,常抢劫骚扰当地居民,杜范用计策先将流民中带头生事的人擒而杀之,再安抚其余流民,使他们各自回乡。

因杜范在处理地方事务上果断、睿智,宋理宗对他愈发重视。

南宋第一相祠

力挽宋室 终其一生

淳祐元年(1241),杜范被拜为礼部尚书兼中书舍人。

次年,他被授予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由此正式进入南宋政治领导核心。据《宋史》记载:“范既入都堂,凡行事有得失,除授有是非,悉抗言无隐情。”此时的杜范已是耳顺之年,他依旧试图挽救飘摇不定的南宋朝廷。

淳祐四年(1244),杜范被拜为右丞相。

杜丞相在位期间,先后向皇帝呈上多封奏札,其中有两封较为出名——《相位五事奏札》和《相位条具十二事》,堪称为南宋时局开出的两剂药方。在奏札中,杜范提到要“正本”,即政令应当出于中书省,切不可大权旁落;又提出要“肃宫闱”“择人才”“惜名器”“节才用”等,用于解决南宋内政的贪污腐败与财务危机。

他也提出了一些军事策略,“宜仿祖宗方田之制,疏为沟洫,纵横经纬,各相灌注,以凿沟之土,积而为径,使不得并辔而驰,结阵而前,如曹玮守陕西之制,则戎马之来,所至皆有阻限,而沟之内又可以耕屯,胜于陆地多矣”。

还未来得及将政治抱负一一实现,淳祐五年(1245),杜范过世,为相仅八十日。

关于杜范之死,当时人们议论纷纷,怀疑是被史嵩之(史弥远之侄,嘉熙四年至淳祐四年任右丞相兼枢密使)投毒致死。《宋史》记载:“时嵩之犹子璟卿诵言其过忽毙,而杜范、刘汉弼、徐元杰三贤暴死,人皆疑嵩之致毒。”

而当代学者在研究时,更偏向于杜范是劳累过度而病死的。杜范在任右丞相时,多次在奏札中表示自己在“病倦”中,并说“凛凛焉常有朝不及夕之忧”。从其所述的自身情况来看,他自知病情不浅。

以理入政 流芳后世

“两有空明皆洞天,江北之壁可高阁。”在黄岩北城街道翠屏山上一转角处,几根毛竹搭成了山门,几枝藤蔓遍布其上。东侧石壁拔地而起,壁间有洞,高大宽广,这便是杜范少年时期读书的地方——灵岩洞。

杜范不仅是有政治抱负的贤相,还是南宋中晚期具有代表性的士大夫诗人。他以写诗为乐趣,曾言“曲肱无一事,闲为属诗忙”。

杜范的一生写下了很多诗篇,据《宋史》记载有古律诗歌词五卷,后来多散佚,流传下来的诗歌有287首,题材内容和形式多样,包括交游诗、纪行诗、咏怀诗、咏物诗。

杜范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诗歌在内容上心怀家国、关注世风,多使用经学典故,淳朴厚重,更有平和淡远的一面。他的交游诗有对学习写诗的痴迷、世事艰难的慨叹,亦有对归隐的向往;咏怀诗主要表达羁旅情思和人生的感悟,展现追求雅趣、高洁情志和不流世俗的处世态度。

杜范的儒士情怀得益于他的仕宦经历,其诗歌创作的深度和广度也更加开阔。

他的《次韵草堂》写道:“心事崔嵬日不如,愁端丛起蔓难图。残山剩水鸟声怨,落日微云雁影孤。妙句耸闻惊昨梦,寒窗细读慰来苏。许身已在羲皇上,降志犹能念昔吾。”用“残山剩水”映射国家支离破碎,“鸟声怨”映射百姓哀怨、痛苦不堪。国家被外敌侵入,内部又有地方叛乱,杜范满怀心事和愁绪。

此外,他还在《募兵》中,描写了战争带给人民的痛苦。面对国家外患内忧的局面,他展现了一个士大夫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诗歌的内容饱含淳朴厚重的情感。

杜范一生忧心国家社稷,关心社会风气,看到不好的一面就会在诗歌中进行严厉批评,以平实的言语讲述厚重的道理,希望社会可以恢复淳朴民风和忠君爱国的传统。在经历了仕宦沉浮后,杜范对人心的迎来送往看得极为透彻,虽也曾对人情世故有所批判,但他依然保持一颗纯洁、朴素之心。

四库馆臣评价杜范:“范耿直敢言,其风裁干略,具见于奏稿之中。诗文虽非其所专门,亦具有体格。”意为杜范的奏疏、策议文章针砭时弊,充分展现了他的政治才能,他虽然不以诗歌出名,但其诗歌颇具风格。

杜范没有专门系统地写过诗论的文章,但他的诗学主张零散地展现在他的诗文中。他的诗学观念,被部分编撰于《宋诗话全编》第八册《杜范诗话》里。杜范诗文中体现的诗学主张归结有两点:写诗既要注重诗歌内容的实用,又要注重诗歌艺术的美感;作诗应遵从梅尧臣(被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的醇雅风格。

纵观杜范一生,他以理学之士的身份入仕,终获重用,为官期间,确有不少政绩,并非空言而不行之辈,积极挽救摇摇欲坠的赵宋江山。面对一片困境,他做出力所能及之事,虽终未能挽回南宋最终走向覆灭的结局,但他依旧可称为南宋黑暗政坛中的一缕亮光。

作为一名政治家,杜范以爱国、清正廉洁彪炳史册,杜范同情民间疾苦,在地方为官时减轻徭役、赈济贫民、广修水利、大兴文教。为官三十余载,自己家中田产未增一分,老家房屋依旧十分简陋。

杜范终年64岁,宋理宗谥“清献”,洁身自爱曰“清”,聪颖睿智曰“献”。“清廉的智者”是朝廷对他的盖棺定论。传说归葬那日,沿途百姓无不痛哭流涕。

杜范的墓地规格很高。据元末明初人黄中德《重建清献公祠堂记》载:“即其山为造五凤楼,及封圹、坛陛、翁仲、祠宇、象设之物莫不具备,仍以境内鸿福寺为香灯院,俾供洒扫。”墓地上曾有五凤楼、祠堂、石像生、神道碑……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设施也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了。

杜范的老家杜家村,如今已没有一位杜姓后人。但为了纪念杜丞相,村里建起了“南宋第一相祠”,以供游人观瞻。

参考资料:《杜范墓》/郑嘉励、《杜范研究》/刘子元、《杜范诗歌研究》/刘唱唱、《宋史·杜范传》等

编辑:余彩虹 责任编辑:杨能勇 审核:陈瑶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