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大佑雕像
赵大佑纪念馆
最近,笔者翻看《光绪太平续志》,被一篇王世贞为温岭名人赵大佑写的《大司马赵公〈燕石集〉序》引起了兴趣。
王世贞与赵大佑
王世贞是明朝“后七子”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文学创作上注重诗歌的天然意趣,尤爱唐诗,赵大佑的诗歌创作则正符合王世贞的诗歌审美旨趣。《大司马赵公〈燕石集〉序》中提到,王世贞比赵大佑小十五岁,却对他的为人和文笔十分钦佩,他说“今读公诗,则皆和平郎爽,有朱弦疏越之音,而五言古近体尤是长城。至于文,典雅简劲,太羹不和之味,流羡于齿舌间”。这句话的大意是赞赵大佑的诗歌平和质朴,文章也典雅简劲,“太羹不和”是指不加调味的肉汤,味道十分鲜美。这句话中“五言古体尤是长城”是什么意思?单从这句话中难以知晓,因此只好在原文之外寻找答案。
探析“五言长城”
《新唐书·秦系传》记载:“长卿自以为五言长城,系用偏师攻之,虽老益壮。”这句话说明,唐朝著名的诗人刘长卿认为自己的五言诗写得非常精彩,如长城一般构造缜密,其他文人难以攻克。
在王世贞的其他随笔中,也能发现他偏爱使用“五言长城”这一典故。《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一百二十一中收录了他的《与吴明卿书》,其中写道:“诸篇精核沈雄,五言近体尤是长城,案牍间乃亦有天际真人想耶?”他夸赞友人的五言近体诗缜密精妙,如有神助。而“五言长城”四字仅在王世贞的作品集《弇州山人四部稿》和《弇州山人四部续稿》中还不重复地出现了5次,这也证明了“五言长城”是王世贞在品评他人诗歌作品时的惯用典故。可见王世贞对刘长卿作品的欣赏与偏爱。
赵大佑诗词赏读
赵大佑的《燕石集》至今仍保存完好,其中卷三记载了赵大佑的诗歌创作,笔者从中选择一篇《东坡寺》赏析,以证王世贞对其评价所言非虚。
东坡寺
朱榜列层峦,云关巳九盘。烟霞过客晚,牢落话僧残。
洞隔沙门静,泉明法眼宽。无生应有地,翻忆误儒冠。
未解三生语,偶来双树傍。讲堂留慧月,驰坂谢慈航。
何年结莲社,白日卧羲皇。真性从麋鹿,悠然云水乡。
赵大佑在题序中说明了前往东坡寺过程中的情况,道路曲折,又有胜绝的石洞源泉景象。诗中先描绘了云雾中远处山路九曲,夕霞中人烟稀少,僧人寥落的景象,作者的思绪随之飘远,想起了古代隐逸名士陶渊明在田园野居时的景况,感慨清苦读书人的不易与辛苦。但作者笔锋一转,不再沉溺于惆怅寂寥的情感,而是借佛法开解内心郁结,诵听佛法能让人感到智慧与释然,因此作者希望合适能够真正“结莲社”,参修佛法,返璞归真,如回到伏羲时代一般,过恬淡自足的生活呢?到了那时候便可以如麋鹿一样,在自然山水中袒露真情,怡然自得。
赵大佑由东坡寺之景,勾起心中对宁静朴实的隐居生活的向往,字里行间充满对功名的淡泊,这和刘长卿的诗歌所言相近,风格相似。
总的来说,刘赵二人皆擅“意在象外”,因此给读者带来回味绵长的阅读体验,同时含蓄的文笔也营造出一种哀而不怨,思致忧缓之感。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王世贞会夸赞赵大佑诗歌语言“和平郎爽,有朱弦疏越之音”,可与有“五言长城”美誉的刘长卿相媲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