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一曲曲民谣,寄情于山水之间;如一缕缕乡愁,萦绕在游子心头;如一篇篇村志,诉说着前尘往事……天台山美食不仅处处蕴藏着耐人寻味的传统文化,更让天台人热爱的生活方式有了生动形象的诠释。观山、赏花、品美食,畅游天台山,向往的诗和远方,已不再遥远。
三代人结缘够周馃
在天台县赤城街道游客服务中心商业街,有一家和合素食餐厅,装修风格古朴而典雅。
女店家华宁鹤忙碌于厨房一隅,制作着够周馃。过了一会儿,一只只造型别致的够周馃出笼。它们呈玉白色,外形独特,散发着淡淡的米粉清香。
“够周馃是天台民间的一道风味小吃,传下来有很多年了。这门技艺,大多是母女相传的。就像我家,外婆教会了妈妈,妈妈又教会了我。以后,我还打算传给女儿呢,让它代代传承下去。”华宁鹤说。
华宁鹤今年43岁,是天台本地人。她的外婆徐白妹,早年是大户人家的厨师,厨艺高超,在地方上颇有名气。每逢亲戚家小孩满周岁,热心的徐白妹就会主动上门,帮他们制作够周馃。华宁鹤的母亲范绿绒,出生于1951年,也擅长做够周馃。而深得外婆和母亲真传的华宁鹤,早在读中学时,就学会了做够周馃,那一年她16岁。
2019年7月,华宁鹤的餐厅开张了。店内除了素斋之外,还有当地特色的名点小吃够周馃。近年来,她在立足天台传统美食制作技艺的基础上,在摸索中不断进行创新。比如,她对够周馃制作成型的饼印的材质,就进行了多次选择和试验。
够周馃源于“抓周礼”
够周馃源于抓周礼。够周馃与产儿报喜、三朝洗儿、满月礼、百日礼等活动,有相同之处,首要目的是感恩生命、祝愿生命兴旺等,这些仪式寄托着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更像是一种亲子游戏。
“够周”是天台方言,指婴儿满一周岁。这一天,一些富裕人家会为小孩办酒席,并接受亲朋好友的祝福。普通人家也会烧够周面,或者做够周馒头、够周粽等,连同猪肉一道送给媳妇的娘家人。娘家人收到后,就要制作够周馃、够周衣和靴帽等回送给亲家,再由亲家把够周馃与干豆等一道作为伴手礼,送给亲朋好友及周边邻居共享。当然,收到礼物的人家,一定会还礼,如用毛线、衣物、鸡蛋和银饰等。这一天,小孩往往要佩戴一些银饰品,有吉祥避邪之意。
制作技艺考究
在天台县白鹤镇、石梁镇、南屏乡等地,都保留着制作够周馃的习俗。够周馃作为一道名点小吃,已成为天台旅游业、餐饮业的一张金名片。去年6月,够周馃制作技艺跻身于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行列。
够周馃在天台,又名够周圆、雪团,外观洁白如雪,皮层糯软清香且稍有韧性,馅料一般分为咸和甜两种。多数市民喜食咸的馅料,它以豆腐、笋、油豆腐、豆腐干以及猪肉等为主料,炒成熟馅后包入薄皮中。蒸熟后,够周馃透着猪肉的香、豆腐的嫩、蔬菜的鲜,一口咬下去,这些馅料的汤汁,就会破“壳”而出。
华宁鹤介绍,先用水磨糯米粉和粳米粉按照一定比例混和在一起,加入开水后,进行反复揉搓,使它成为光滑的面团备用;接着,锅里放油,油温七成热时,把胡萝卜、豆腐干、莴笋、马蹄、香菇、猪肉和花生米等倒入,并加入适量的盐、蚝油、酱油和鸡精等调料,翻炒至熟即可出锅;也可以换成用猪油炒熟的桂花、豆沙、花生、白糖和芝麻等,混搭成为甜馅。之后,取一小团剂子,用双手均匀地揉捏成窝状薄皮,在里面包入馅料,再用虎口旋转,慢慢地收口、包紧、搓圆,再用特制的饼印,按压脱模成型;底下放油纸或粽叶,避免发生粘连。这样,一个生坯就做好了。华宁鹤制作的够周馃个头均匀,“每只重量在3两左右”。
最后一道工序,水烧开后,将够周馃摆放于蒸笼里,蒸15分钟左右,待里外熟透即可下灶放凉。这时,趁热用筷子在它的中心处点上“洋红”(红曲粉),以示鸿运当头之意。
够周馃不仅是欢庆孩子“够周”时送的礼物,不知不觉,它还成为人们寻常日子里的一种吉祥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