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 牟永选摄
在千年府城寻找宋韵,除了斑驳城墙沉淀的沧桑,承托富茂繁华的宋时郡城,还有什么?
回首间,与古长城城楼遥相呼应的东湖,给了新的答案。
东湖,开凿于北宋年间,因位于台州府城东城墙之东而得名。作为台州两宋时期的重要史迹,这个官方园林是文化和历史的载体。
临海步入盛局始于南宋,由偏远僻州一跃成为辅郡之州,大量的望族南迁临海。而东湖,历来是名人雅士寻访和抒发诗情画意的一方圣地,一度成为“一郡游观之胜”,他们或通过作品,或置家融入整个地区的文化之中。从一景一物的雕琢,到文人墨客的诗画意境,东湖无不传递着宋风园林美学的魅力。
水利兴修,美景惠民
自南门入东湖,沿着依水山庄的复廊前行,即见一尊人物铜像,这位古人叫钱暄。
钱暄,字载阳,钱塘人,吴越王钱俶孙。宋熙宁四年(1071),钱暄以光禄少卿知台州,东湖的故事要从他开始说起。
东湖原位于台州府城内东侧,本是一片水泽沼地,汇白云山、北固山之水,人称之“山水窟”。北宋端拱二年(989),台州知州张蔚在此建船场,前身为水军营,是为形成东湖之始。
“每阴雨霖霔,则水泉喷薄,涧输壑委,奔流疾走,自高而下,如建瓴于高屋之上,闾里之民咸怀决溢之懼……”(宋·王廉清《修东湖记》)
因地势低洼,府城一遇强降雨,极易形成洪涝灾害。当时,城池水患严重,一度让台州百姓谈水色变。这样惶惶不得终日的恐惧,随着知州钱暄到任,终于有所缓解。
“访民所疾苦,民曰水最危。其水或暴至,城坏民流尸。公谋得上策,叠石完城基。外遗数百家,室屋鳞参差。水至无所障,适与漂溺期。又欲堤其东,苦乏土石资。开湖足取用,堤势横虹霓……”(宋·汪泌《东湖共乐堂》)
宋熙宁四年(1071),时任知州钱暄顺应民心,组织民众凿湖以导流分洪,将东城墙内迁,“山水窟”被划出城外,通过护城河与灵江相连,自然而然汇聚成一片湖面。
在宋朝,水利治理成了主要的民生工程。钱暄不仅解决了水患问题,同时开辟公共游览地,东湖成为了府城边的“邑郊风景地”。
公共园林,与民共乐
宋代统治者秉持“与民同乐”的治国理念,创造了一个宽松的政治环境。这样的积极影响是,百姓的娱乐生活大大丰富了,比如宋朝人也喜欢出门逛园子。
两宋时期,中国古典园林进入成熟期。皇家园林可对百姓开放,各地还兴建风景园林,东湖就是台州为数不多的公共园林。钱暄在完成疏浚东湖后,于湖中营建了共乐堂、流杯亭。共乐堂的命名就鲜明体现了“与民同乐”的思想。经过简单的布置水榭楼台亭阁等风景建筑,东湖已具备了公共游览的功能。
“好水好山,出东郭不半里而至”,这是清代文人俞樾为东湖所作的楹联上阕,已道出了公共园林成为“网红打卡点”的缘由。
紧临古城的东湖,占据地理位置优势。百姓出城门就可享受一派水景,一日之内就能往返,方便日常游玩。从钱暄的诗作《东湖共乐堂》中看出,东湖此时已是上佳休闲地。“疏就湖山秀气浓,花林茂列景争雄。管弦交奏客欢合,台榭竞登人喜同。环障鹭行飞早晚,平波鱼阵跃西东。荒芜芟去成佳致,换得汀洲月与风。”
自钱暄之后,东湖还经过历任官员治理开发,几次修辟,东湖终于成了《嘉定赤城志》作者陈耆卿眼中的“春夏行乐之冠”。
这里独具一格的山水风光,也吸引了不少名人高士前来游赏和颂唱。
“平波数顷万峰前,一片丹青画不全。幽榭小桥横翠水,茂林修竹锁轻烟。绮罗铉管追欢地,雪月风花烂醉天。争奈及瓜归觐去,湖山无复苦留连。”(宋·柳安道《东湖共乐堂》)
东湖的荷田已有口皆碑。宋包恢在其《州学沂咏堂记》中写道:“湖中皆莲,万幅如锦,红绿成章,光影焕烂,香气不断,随风四达。方三伏中忘其有暑,赤城景物之尤处也!”
宋绍兴年间做过两年多台州知州的曾惇,卸任时,仍对东湖和东湖的荷花恋恋不舍,有感而发一首《东湖感旧》作为告别:“三年领客醉东湖,欲去犹携竹里厨。谁解挽留狂太守,风荷十顷醉相扶。”还有戴复古、吴芾等台州文人留下游东湖赏荷的诗篇,时人可凭此一发思古幽情。
望族南迁,置家东湖畔
南宋时,偏居海隅的临海成为辅郡之州,政治、文化地位因此提升。这里成为不少南渡达官望族的首选,文人雅士们开始有目的地选择风景点开辟和营造。一时间,府城大兴造园活动,不少堂馆就围绕着东湖园林建造。
两位客籍宰辅临海的吕颐浩和贺允中,前者于临海廓筑“退老堂”以居,堂在东湖旁与灵江相近。后者退休后建小鉴湖,寓居东湖之北。一时间,文人唱和,华章毕集,如作《退老堂诗》计有李纲、汪伯彦、张守、陈公辅等三十一人。退老堂和诗,可视为台州文学的一次盛会。
东湖附近还有东岩堂等私家园林。东岩堂者,宋陈侍郎广寿园也。临海人陈广寿,字成卿,良翰子,乾道八年(1172)进士,官至刑部侍郎。
东岩堂颇具规模,内有小瑶、生秋、瓜风、蜜露、齐芳、闹春、见笑、问开、花屿、饮巢、数红、记好、涉趣、四友诸胜。而三百多年后,东岩堂辗转到了明王太仆士性手中,修葺后改名白鸥庄。这座私家园林在中国园林史上至今仍为人们赞赏,这是后话了。
渐渐地,东湖畔也飘来声声入耳的读书声,宋知州王华甫于东湖边建上蔡书院,这是台州最早的官办书院,也是宋代浙江著名书院之一。
“临海明珠”,犹胜往昔
此后朝代更替,临海传统风景园林的发展,由于战火等人为破坏,不复宋代“遍地开放”的繁荣。东湖几经兴废,无数遗迹已不复踪影,只能在一些史料文献中一探其影。
或许是临海人藏在基因里“乐山乐水”的情怀,让东湖几遇战火摧残,却总能涅槃重生,成为江南古典园林的典范,被誉为“台州园林之首”。俞樾赞其“杭州有西湖,台州有东湖。东湖之胜,小西湖也”。
经过历代的不断开发拓建,东湖的风光犹胜往昔。
如今,园林的形制基本根据晚清知府刘璈浚修后的布局。湖中筑有两条长堤,呈东西走向,将东湖分为前湖与后湖。公园由湖东景区、湖心景区、后湖景区三部分组成。其中,湖东景区包括依水山庄、荣兴堂、临海历史博物馆、东湖碑林,湖心景区包括湖心亭、半勾亭、骆临海祠、樵云阁、樵夫祠遗址,后湖景区包括琪水园、小鉴湖、海礁苑。藏自然山水美与人工美于一体,含古今之胜,东湖园林的形制之美、风景之秀,台州来说独一无二。
作为临海的一大知名景点,东湖依旧引来无数游客竞相打卡,这背后,应该是千年来国人基因里对宋风山水意境的深切向往。
参考文献资料:《东湖志 东湖新志》、民国《临海县志》、《台州府城的山水与人文境界》/徐三见、《甬台地区传统滨海风景园林调查与研究》/杨尚其、《穿越东湖——临海散记之二》/小乐、《历代台州知府传略》《嘉定赤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