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列于临海博物馆的钱氏藏品。
南宋时,由于北方沦陷,包括皇族在内的望族大姓南迁。环境安定又宜人的临海,成了吴越钱氏主流聚居地。
钱氏来到临海,随他们一同而来的,还有礼器。
如今,在临海博物馆,带有“钱氏”字样的藏品,如钱氏大铜瓶、钱王铁券拓本及摹本、钱王铁券箱、钱氏波曲纹青铜鬲等,都和当年的“两浙第一世家”钱氏家族有着较深的渊源。
铁券
钱氏的传家文物中,最贵重的,莫属“金书铁券”。它是当年钱镠平定董昌叛乱后,唐昭宗赐予他的奖励。
“金书铁券”,通俗点说,它就是当下影视剧中常见的“免死金牌”。
“金书铁券”的外形像筒瓦,有点分量,一角还有被斧头砍过的痕迹。上面用金字写了唐昭宗的诏书。诏书写了时间、颁布原因等,最重要的是,它允诺可免除钱镠本人九死、子孙三死。
这块“金书铁券”,随着钱镠封王、孙子钱俶“纳土归宋”,流转于不同的地方。直到熙宁八年(1075),钱俶曾孙钱景臻娶了秦鲁国大长公主,成一朝驸马都尉。“金书铁券”也到了驸马府。
北宋末年,秦鲁国大长公主南迁,便有了后来“金书铁券”在临海的故事。
到临海后,宋高宗就赐给大长公主精美府邸“一行宅”,还御题“忠孝之家”四字。
少年陆游,曾随着母亲拜访过公主,也曾看到过铁券。后来,他写了一篇《跋唐昭宗赐钱武肃王铁券文》:“某年十二三时,尝侍先夫人,得谒见大主,铁券实藏卧内,状如筒瓦……”
南宋末年,元兵破临海,“金书铁券”在战乱中遗失。
再次回到钱氏后人手中,是一个渔民的偶然发现。
元至顺二年(1331),一个渔民从黄岩泽库打捞起“金书铁券”。渔民试着用斧头击打它,发现是一块铁,便弃在家里。渔民一邻居是个学究,见铁块上有字,虽然并不知道钱氏铁券的价值,便按铁的价钱买了下来。
这件事在邻里传开,最后传入钱氏后代耳中,他们用十斛谷子换回祖上的铁券。
这是钱氏一族的宗族荣耀。事实上,数代皇帝也对它充满了好奇心。
宋朝的几位皇帝,如宋太宗、宋仁宗、宋神宗,还有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都曾观赏过铁券。至清朝,乾隆皇帝还写了一首《观钱镠铁券歌》,将它刻在铁券宝匣,赠送给钱氏。
如今,斑驳的“金书铁券”,作为国家一级文物,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钱氏后人的其中一支,现居住在临海大田岭外村。祖上留下的其他文物,他们先后几次捐献给了临海博物馆。
家训
成文于北宋初的《百家姓》朗朗上口:赵钱孙李,周吴郑王……,钱姓排第二,钱氏宗族的地位,在当时可见一斑。
除了“金书铁券”,庇佑着钱氏世代生生不息的,还有他们的《钱氏家训》。
《钱氏家训》分为个人篇、家庭篇、社会篇、国家篇,对钱氏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国的思想行为,作了全面的规范和教诲。
从和临海有过交集的钱氏后人中,我们多少能看到,家训对这个家族的影响。
熙宁四年(1071),时为台州郡守的钱俶之孙钱暄,为了解决临海城内涝等问题,疏浚拓建成湖,后建成园林,才有了现在的东湖。同时,他还增筑台州府城。这些举措,在当地十分得民心。
为百姓考虑,多办实事,钱暄的所作所为,和他祖上家训要求的“救灾周急,排难解纷。修桥路以利人行,造河船以济众渡”,是十分一致的。
钱氏家族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家族,家训告诫后辈子孙,一定要多读书:“读经传则根柢深,看史鉴则议论伟。能文章则称述多,蓄道德则福报厚。”
钱氏的著名人物中,包括钱忱、钱愐、钱端礼、钱象祖等,也都居住在临海。
这里,我们说一说钱端礼。钱端礼的伯祖钱勰和苏轼是深交,关系甚好,自然而然地,钱勰家里有很多苏轼的诗词与书法。钱端礼看到后,有意模仿苏轼作品,到了几可乱真的地步。
钱端礼曾在黄岩瑞岩寺留下《大泽塘诗刻》碑:“尘缨久欲濯沧浪,今日来游大泽塘。水似我心心似水,更无一事可商量。”
钱氏后代当官的多,有才的人更多,王安石曾经在《临川文集·内殿崇班钱君墓碣》说过:“钱氏之有籍于朝廷者,殆不可胜数,而已才称于世尝任事者,比比出焉”。
参考文献资料:《台州府志》、民国《临海县志》卷之三十三、《临海文物志》《关于钱镠铁券的流传问题》《正史台州籍人物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