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有北南之分 两浙独此一城

2022-04-28 11:22:54  来源:中国台州网-台州日报   作者:林 立

临海孔庙 牟永选摄

台州府城墙 叶启满摄

有宋一朝,无论北宋、南宋,临海始终是一片乐土。安定繁荣,文教兴盛,市井欢欣,歌舞升平。临海之宋韵,就好似当地两大名窑——许墅窑、梅浦窑出品的青瓷,胎体轻薄精致,釉色清亮、均匀、碧绿。

汗水、泪水与烈焰,产生了极致的高雅之美,透过这样的美,后人能映入眼前的具象景观极为有限。然而,当我们追随史料文献,倾听老临海人在漫谈中描绘的传说与故事,走访那些留存至今的古迹,临海宋韵,氤氲升腾,飘渺而来。

北宋时期,临海远离统治中心,辽、夏两国的威胁,对于这座小城是遥远的事。因为战事,北方陆路对外贸易受阻,北宋转而发展东南海上贸易,临海发展机会更多。至绍兴八年(1138),赵构正式迁都临安。临安成了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辅郡临海,愈发光彩耀人。

两宋时期,特别是南宋,临海人民是富足的。

发达的酿酒业,酒的品类、格调之高,可以从侧面验证这一点。宋时的临海,是个能让人醉倒的城市。

两宋时期,临海有酒坊28座。南宋淳熙二年(1175),仅章安(今属椒江)就有乡间酒坊15家。各家酒坊所产酒类品种繁多,“台州蒙泉”和“灵江风月”,是宋朝酒徒心心念念的那一口。

美酒佳酿能醉人,临海的湖光山色,同样能醉人,醉的是文人的心。灵江给了临海灵魂,东湖为临海增添神韵。

当时的临海,还有不断的曲艺表演,南戏盛行,此外还兴起一种称为“社会”的活动。

临海城被划为十五坊五巷,仅城内,就有大街头市等11个集市,出现了“逢府日日市,逢县三六九”的盛况,“社会”便是集市文化最兴盛的产物。

社会之“社”,本意是当地土地神之意,“社会”即是农村中人为酬谢土地神的集会。引入城市后,“社会”酬谢的神明变为财神爷,会上有各类曲艺表演,更有各类商业活动。

人们借着感谢神明的名义,释放幸福生活带来的热情。

歌咏幸福,是两宋时临海文人的主要输出。

宋朝的书画艺术,登峰造极。

临海书画家们以书画描绘家乡,其中以蒋之道、王卿月、林师蔵、叶汉卿、姜郾、谢奕修和谢堂为最著。虽然传世书画不多,但透过文献,以及品味当今临海名胜,我们仍能看到临海之美,何其隽永,何以迷人。

经济富足的另一大收获,是教育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两宋临海文化底蕴深厚,文教兴盛,名人辈出。

北宋景祐四年(1037),临海县令范师道于临海孔庙建立县学。宝元二年(1039),台州知州李防又于州署东南隅建州学。南宋乾道七年(1171),台州郡守朱江在州治东韩运判宅址建贡院,由于地方狭小,不能满足台州应试士子的需要,不久即迁徙兜率院。后又于巾山北麓新建,新建成的贡院“有监试位一,考试位六,后有亭日塞秀,为会考之地,重庑参错,为屋三百一十楹,置试案卷棚”(宋陈耆卿《嘉定赤城志》)。

还有溪山第一书院、州学沂咏堂、白云书院、丹崖书院、赤城书院,都是知名书院。南宋景定三年(1262),台州郡守王华甫创建州属的上蔡书院,更是临海书院的翘楚。

强大的教育资源,让临海为宋朝源源不断输入知识分子群体。《宋史》统计,浙江籍凡136人入传,临海籍的占有10人。而商飞卿、商逸卿四昆仲俱进士及第,成为临海宋朝唯一的“兄弟四进士”,在整个中国古代科举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临海在两宋时期,共出文进士220人、武进士15人,总数列全国第六县。更有一皇后(谢道清)、父子教育家(徐中行、徐庭筠)、兄弟四进士(商氏昆仲)、五宰辅(谢廓然、陈骙、谢深甫、钱象祖、谢堂)、八位客籍并终老临海的宰辅(吕颐浩、范宗尹、陈与义、翟汝文、贺允中、王之望、钱端礼、杨栋)。

正是文人群体的出现,让偏安一隅的临海,在南宋走向衰亡时,迸发出金铁之声。

南宋时,由于北方沦陷,大量的望族大姓南迁临海,临海城一时成了大人物、大家族的聚居地。

他们的声名,与国家命运紧紧绑定。

南宋临海望族,最有名当推谢氏。可以说,临海谢氏是南宋荣衰的亲历者、见证者。

谢氏的兴起,从谢深甫开始。

谢深甫(1139-1204),字子肃,号东江。用今天的话说,他是绝对的草根出身。祖上没有达官显贵,家族也没有留给他有形或无形的资产。

冲出平民草屋,跨入官场门槛,他唯一的武器,就是心智和意志。经过常人难以想象的苦读,乾道二年(1166),谢深甫考中进士,开始了他赫赫有名的为官之路。

谢深甫是个实力派,更是个实干派。他的品格,他的态度,让他成为可以影响治国方向的大人物。他一生经历了孝宗、光宗、宁宗三朝,官职履历有端明殿学士、枢密院兼参知政事。庆元六年(1200)拜右丞相,封申国公,又进岐国公,后改封鲁国公。

在南宋最痛苦的外交问题上,对于如何与金国斡旋,谢深甫坚持以增强自身国力为先务,深受宁宗的敬重。

谢深甫不仅是明相,同时也是大文人。他文如其人,有气骨。他做诗词,追求“性灵”。

数百年后,清代大才子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写道:“谢深甫云:诗之为道,标举性灵,发舒怀抱。”看得出写文章以“性灵”闻名的袁枚,对谢深甫非常推崇。

谢氏一族仕宦通显,谢深甫儿辈孙辈自不必言,连曾孙辈都履历斐然。谢堂、谢塈、谢垕都极有名望,尤以谢堂名气最大。

谢深甫过世后,谢氏最后的光荣,便是孙女谢道清。

谢深甫的孙女谢道清,是宋理宗的皇后。民间对于这位皇后的传奇描绘,像极了戏曲故事,一个发生在南宋的“丑小鸭”的故事。

《宋史》明确记载,谢道清自小生得皮肤黝黑,容貌丑陋。幸运的是,在入宫前谢道清突然遍发疹斑,表层皆脱,变得“莹白如玉”。

成为皇后的谢道清,追封祖父为信王,又改封卫王、鲁王,谥惠正。虽然贵为皇后,她却没有几天开心的日子。她没有自己的孩子,没有得到皇帝的爱。更无奈的是,因为幼主无力,她只能竭尽所能辅助朝政,却无能为力地看着王朝一点一点瓦解。

谢氏和赵宋共历荣衰,最终目送南宋消散于历史中。

如果说谢氏的兴旺与衰落,是族中有强人(谢深甫),那么临海钱氏,则得益于祖荫。钱氏所拥有的“丹书铁券”,表面看是“免死金牌”,实质上是封建王朝时期,一个家族的至高荣誉。

钱氏一族是吴越国国王钱镠的后裔,南宋时,一支钱氏族人来到了临海。

数百年间,钱氏一族显赫于朝堂,有“五王三世保十三郡者”的说法。例如钱暄之子钱景臻,娶了宋仁宗第十女“秦鲁国大长公主”,是一朝驸马都尉。钱象祖,于嘉定元年(1208)十月担任左丞相兼枢密使,封魏国公。

在临海东湖,至今保存着钱氏的宗祠“荣兴堂”。绍兴四年(1134),宋高宗赵构赐大长公主住在临海钱氏宅院,赐名“一行宅”,并御笔写下“忠孝之家”四字。这块匾现在还悬在荣兴堂正堂之上。

南宋的光荣名誉,和当时的繁华一样,如过眼云烟。

这种虚无的痛苦,临海词人陈克(1081-1137)最懂。

后世说起陈克,都赞扬他的爱国。但很少有人知道,年轻时的陈克,沉溺于岁月静好,从没想过,未来的他会站在荒凉的国土上,写下悲愤的诗词。

陈克的父亲陈贻序是一位颇有名气的诗人,和苏轼、曾巩等名家都交往过。年轻时的陈克,眼中的城市是“赤阑桥尽香街直,笼街细柳娇无力”(《菩萨蛮·赤阑桥尽香街直》)。那时,他以为生活会永远宁静浪漫。

他当然不知道,当时他所爱的大宋,被后世称为“北宋”。

“靖康之变”后,陈克再也看不到前宋遗韵。南宋到来,面对少了一大半的国土,他写下的是“愁满眼前遮不得,可怜双鬓白”(《谒金门》),“疏髯浑似雪,衰涕欲生冰”(《临江仙》)。

他的诗词悲怆了,但他的心志却坚强了。

绍兴三年(1133),陈克毫不犹豫地投笔从戎,参与到与侵略者战斗的队伍中来。他来到江南东路(建康府)安抚司,担任“右迪功郎准备差遣”一职。

前半生,他的笔浮华浪漫,后半生,他的笔成了刀枪。

在他撰写的《东南防守利便》一书中,陈克提出:“立国于东南者,当联络淮甸、荆蜀之势,今临安僻在海隅,移跸江上,然后可以系南北离散之心。”

他心之所向,不只是打赢对金之战,还要收复失地。

然而外患的强大,不及内乱的伤害,因为屯驻大军副使郦琼叛变,投靠“伪齐”刘豫政权,爱国将领吕祉被残忍杀害,陈克也兵败被缚,壮烈就义。

台州人的硬气,成就了陈克于文坛、政坛上的名气。南宋的爱国志士事迹中,陈克是有力的一章。

风华物茂,才子义士,两宋时期的临海,不知从何说起,又不知停在哪里。

参考文献资料:《蓦然回首——临海古代名人述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临海·名人卷》《临海历史文物概说》

编辑:余彩虹 责任编辑:颜琪 审核:陈瑶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