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仙定展示狮子兽灯。
在温岭市城北街道六份村,至今流传着元宵民俗滚五兽,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称“六份五兽”。2008年,“六份五兽”入选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从1953年起,我就跟着温岭的花灯传人陈锡东、陈宝富,开始学习滚五兽表演。”该项目非遗传承人张仙定回忆,“当时的我只有8岁,有时在家里举着竹篮子练习滚五兽的动作,一有机会就跟着师傅去各地表演。”
相传,“六份五兽”于清末传入,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民间艺人用竹篾与彩纸制成麒麟、狮子、老虎、白象、独角兽五种兽灯,伴奏打击乐曲牌以二唤、龙狮锣鼓为主。滚五兽表演既包含走灯、蹦灯、转灯、蹿跳、索油索等固定程式,也有即兴演出。
张仙定说:“与民间传统的滚龙舞狮一样,滚五兽也需要‘滚四门’。每到一地,需向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全部‘滚’一遍。当五兽舞至场地中央,牌灯立于四角时,可以变换阵型,在游行队伍中边走边舞。”
滚五兽,五兽花灯的制作是关键。作为工艺美术与民间扎制相结合的传统工艺,五兽花灯的制作很考验手艺人的功夫。
张仙定介绍,六份村的五兽花灯与其他地区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个头大、重量重。“每只兽灯身长约1.8米到2米,加上舞棒高度可达4米多,每只兽灯重约10多公斤。”
如此,“六份五兽”花灯的优势与劣势都很明显。优势是花灯的体型大,舞起来更加生动。劣势是重量较重,两名成年男子舞一兽灯,有时也会感到吃力。
张仙定展示了村民张赵忠改良的五兽花灯,说道:“近年来,五兽花灯的制作工艺不断完善,每只重量减少四五斤的同时,保持了花灯造型的特色。”
说起“六份五兽”的发展,也非一帆风顺。张仙定回忆,滚五兽的习俗曾销声匿迹一段时间,在上世纪90年代重新兴起,并从街头巷尾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六份五兽”参加了2000年的“温岭市新千年曙光节”演出,深受市民喜爱;2002年参加温岭市闹元宵踩街活动获一等奖;2004年参加温岭城北街道文艺团体展示获一等奖;2017年参加“世界遗产日”温岭非遗大展演活动。
2016年,张仙定牵头重组“新五兽”表演队,“新的表演队由20多名村民组成,年龄最大的83岁,最小的也有53岁。经过重组调整,人员有所精简,平均年龄有所下降,但总体年龄还是偏高。”
他回忆起从前在乡镇演出的场景,那是“六份五兽”的黄金时代——要专门到村里“发帖子”,写明滚五兽的时间和地点,“一听说有滚五兽表演,整个广场都会围满了人”。
作为“六份五兽”的非遗传承人,张仙定说,即便将来自己“舞不动了”,也会积极收徒传艺、培育新人,将这项技艺一直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