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感动 | 郭文标:“平安水鬼”的海上救助梦

2022-10-31 08:35:13  来源:中国台州网-台州日报   作者:颜 静

郭文标近照。(资料图片)

人物简介

郭文标,生于1967年,温岭市石塘海上平安民间救助站站长,无党派人士,浙江省第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人大代表,台州市第五届政协常委,温岭市第十五届政协常委。15岁起参与海上救助,2008年成立全国首家海上民间救助站,并组建救助队开展海上义务救助,先后获得全国道德模范、全国见义勇为模范、中华慈善奖、国际海事组织颁发的“海上特别勇敢奖”等荣誉。

他是一个普通渔民,个头不高,肤色古铜,却是远近闻名的“海上守护神”,无偿奔波在救援一线,救人数量创吉尼斯纪录;

他是一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为人朴实随和,只有初中学历,却乐于替渔民发声、排忧解难,争取实实在在的权益;

他是一位造梦者,四十年来,从一个人到一群人,海上救助几乎占据他生活的全部,苦难和荣誉面前他未曾动摇,只为坚守“让每一位和我一样的渔民,都能平安回家”的初心。

他是郭文标,人们口中的“平安水鬼”。

小试牛刀

1967年11月,郭文标出生在温岭市石塘镇小沙头村,祖父和父亲都靠摆渡为生。他自小光着身子在水里扑腾,水性不错。

12岁时,郭文标目睹了海的无情与残暴。那是一个清晨,台风登陆,浪涛汹涌,他和父亲站在半山腰的家门口,远远看到一条渔船在进港途中被巨浪掀翻,六七个渔民抱着桅杆在海里挣扎。

“一顶顶白色安全帽,漂浮在海面上,越来越小。”父亲不会游泳,家里也没有抗大风浪的机动船,两人眼睁睁看着那些白点被吞没,束手无策。这一幕烙印在郭文标的记忆深处。“后来听说,那几个渔民全部遇难,有的连尸首也没捞上来。”他暗想,“等我长大了,一定去救人。”

15岁那年,郭文标在渔港救了一位落水的老渔民。次日,老渔民的老伴送来重礼——8斤长寿面。“救人好,文标给家里长脸了。”父亲的夸奖和乡亲的赞许使他大受鼓舞。这个身高不过一米四,成日淘气、闯祸,时常惹得村里人嫌的孩子突然有了目标,自此整天泡在海里,苦练救人本领。

那时,他的潜水功夫已显露:扎入海里20多米深,5分钟不换气,在水下还能扛着100多斤重的铁锚行走。邻里送他绰号“水鬼”。接锚绳、堵船洞、清理螺旋桨……他乐于为乡亲们排忧解难,在当地小有名气。

1985年9月,郭文标开着自家新造的木制机动船,在大海中救下一船人。那日凌晨,一艘福建运煤船在驶往石塘的途中,突遇狂风暴雨,雷电交加,船触礁沉了,船员们连滚带爬上了桅杆高声呼救。夜色中,边防派出所警察到郭家求助。睡眼惺忪的郭文标顾不得穿衣服,冲到海边跳进水里游至渔港,再开船赶到出事地点,把挂在桅杆上的9个渔民一个个解救下来。

父子俩将这些渔民带回家换衣服,劈柴生火,烧热水为他们驱寒,做热饭给他们吃。几天后,那些船员背来几百公斤煤炭。他们不知道如何报答救命之恩,见郭家穷得连煤都买不起,便送来些煤炭。这些煤在炉子里燃烧,温暖了18岁少年的心。

梦的启航

在温岭一带海域,“平安水鬼”郭文标的名字几乎与“110”齐名。渔民身处险境时,只要拨通他的电话,郭文标总会第一时间向他们伸出援手。甚至山东、福建等地渔民在附近海域遇到麻烦,也会给他来电。

多年救援经验,在郭文标心中绘就一幅详细的海图,只要求救者报出经纬度,就知道那里的水流情况、有哪些暗礁险滩。他养成习惯,睡觉不盖被子盖衣服,手机放在床头,接到求救电话,披上衣服就起身。从15岁第一次救人起,他四十年如一日守护着这片海域,不计得失,不图回报,不顾个人安危,一次次从死神手里夺回生命。

2000年,他深夜开着小船驶入群礁缝隙之中,将海水已经漫上胸口的11个人全部救回;2003年,他从常人绝不敢涉足的凶险石板门航道中,将17名船员和遇险船只拖回;2005年,他在12级台风“麦莎”的正面袭击下,从巨浪滔天的乌嘴门坑救得4位原本被人认为必死无疑的渔民……

凭着超强的水性、过人的胆识和永不言弃的精神,这样的奇迹在郭文标的救援经历中屡见不鲜。但个人力量总是单薄的,郭文标意识到,应该动员所有渔民互帮互助,再建一个民间海上救助站,以及一支相对专业的海上救助队。

2008年,他贷款数百万元建造了长41.5米的“浙岭渔22528”号救助船,并自费购买营救设备,建立全国首家海上民间救助站——温岭市石塘海上平安民间救助站,召集亲友组建救助队,海上义务救助的梦想启航。

救助站目前有救助人员22人,配备6艘救助船只,队员们常年24小时待命,有紧急情况随时出动。除了储备救援物资,这里还可以暂时安顿被救上岸的渔民,为他们提供食宿和衣物;也能为前来救援的医生提供基础的医疗设备,更好地争取救治时间。

救助站的运转需要大量资金,政府补贴有限,为此郭文标在海边开办了渔家乐、渔业观光等项目赚取经费,竭力守护着他的“海上救助梦”。

救助站成立以来,郭文标团队几乎参与了当地所有重大海上搜救行动,共参与海上搜救行动493起,成功救助船舶470艘、遇险人员1650人,累计救助时长4400小时。

高危行当

惊涛骇浪中,郭文标不仅救助活人,也从不放弃已经遇难的人。

石塘的老渔民称海上浮尸为“元宝”,“捡元宝”就是在海里捞遗体,大多数人觉得“晦气”,郭文标不曾避讳。“做人要对得起良心,见了遗体就得捞,‘元宝回岸’逝者安息,对人家家里也有交代。”年少时,祖父这番教导他一直记着。有时出于恐惧或忌讳,渔民们不想自己带“元宝”回岸,知道他心善,就打电话请他帮忙,他从不推辞。

“捡元宝”并不省心,因为渔民们忌讳,他不能走正常的码头,只能绕路到废弃码头,花高价雇人抬。多数时候,遗体没人认领,他得自掏腰包安葬他们。好在,郭文标不是孤军奋战,他的妻子庄文华虽没少为他的无私担心、抱怨,却一直用行动默默支持他。每次郭文标找不到逝者家属,她都会特意买一床薄薄的被子,将遗体裹好,送最后一程。

海上救助是高危行当。尽管大海对这位侠肝义胆的“水鬼”多加偏爱,但岸上的人对他并不宽容。他的名气大了,各种流言、嘲讽、戏弄、辱骂随之而来,甚至有船员家属为宣泄情绪对他大打出手。

事后,村民们听说了事件经过,要找遇难者家属“评理”,被病床上的郭文标阻止了。他说:“一个家庭失去了顶梁柱,悲痛和绝望让他们失去冷静,那不是他们的本意。”以德报怨的态度感动了对方,主动到医院向他道歉。

造梦路上难免有误解和委屈,郭文标生过气、流过泪,但从未想过停止自己的事业。所幸,他的同行者越来越多:从儿子郭靖、侄子郭明亮和郭明玉等一众亲属,到曾受他救助的叶灵燕,再到已跟着他学技半年,27岁的徒弟梁旗。

近年来,实现跨海域就近救助后,郭文标的海上救助区域范围辐射半径扩大到400海里的海域,北到济州岛、东到钓鱼岛、南到台湾海峡。他还与温岭市第四人民医院“海上飞虎队”结对,共同为海上救助服务。

乡贤品德润四邻,在郭文标的感召下,台湾宜兰县成立了义勇海上救难协会,并与温岭市签订两岸首份民间救助合作协议,两地救援机构通过开展应急救助实况模拟演练,积累联合救援实战经验,共同提高海上应急救援能力。

有求必应

四十年坚守,郭文标不断赢得社会各界的敬重与拥戴。乡亲们遇到各种困难总是先来求助他,他有求必应。

大约10年前,一施工单位将3万多吨废弃石料随意倾倒在通往石塘避风港的跨海大桥下,渔船进出的必经之路受阻,严重影响渔民作业。一时间,大家一筹莫展,纷纷找“水鬼”想办法。

“人家有困难想到你,那是信任,要对得起他们的嘱托。”找不到人解决,郭文标只得自己动手,为取得施工资格,他专门注册了一家航道疏浚工程公司,花468万元购置了一条工程船,工人们用时两个月,才将桥下积淤全部清理畅通。“全过程耗时近一年,工程船后来卖回262万元,算上人工费,还亏了200多万元。”即便如此,能为乡亲们办实事并得到认可,他感到高兴。

成为省人大代表、台州市政协常委后,郭文标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和救人时的满腔热忱一样,他为百姓办事的心未曾改变。他提出的提案与建议,大多关乎渔民切身利益,“我是渔民中的代表、委员,当然要先为渔民说话。”

长期以来,渔民的养老保障体系几乎是空白,基层群众对渔民养老保险问题呼声强烈,在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期间,郭文标提出建议,从制度上解决渔民的养老保障问题,引起政府对渔民养老问题的高度重视。2017年,《温岭市传统海洋捕捞渔民养老保障实施意见》出台。如今,当地参保渔民每月都能领到养老金。

多年来,郭文标花大量时间四处走访调研,围绕渔区建设、渔业发展等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加强海上救助力量、渔区子女入学、近海海洋环境保护等与渔民生计息息相关的提案建议,大部分已得到落实。

2020年9月,台州海上平安政协委员会客厅落户海上平安民间救助站。这是全省鲜有、直接建立在基层的,且由渔民们共同担任牵头委员的会客厅。成立以来,已围绕“海上安全知识培训”“加强异地挂靠渔船安全管理”“完善海上救助体系”等主题开展多场座谈会。作为负责人,郭文标希望借助这个平台加强沟通、收集民情,多为渔民办实事。

编辑:余彩虹 责任编辑:杨能勇 审核:刘锦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