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春妹: 飞针走线“绣”出斑斓人生

2022-09-29 14:22:45  来源:中国台州网-台州日报   作者:陈伟华

廖春妹在刺绣中。

绣品《和谐中国》

以针为笔,以线为墨

一个月前,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在南京举行。

廖春妹携多件作品参展。她擅长台州刺绣工艺针法设计、图案花型的造型设计,以及吉祥语言的表达设计等,对台州刺绣的抽、拉、雕、包、绕等传统技法熟稔于心。

她参与设计制作的《国礼包系列》作品,两个为一组,各具特色。《国色天香真丝手包》是2016杭州G20峰会国礼,曾参加第二十届中国(义乌)文交会“浙江非遗生活馆”展评活动,荣获“最佳设计奖”。廖春妹在创作这件作品时,从图案提炼和概括,到针法设计和立体感的表现,都在探索奢简之道的平衡。“用传统的牡丹文化打造丝绸手包,是再适合不过了的。从构图到绣花针法的表达,我调整了数十次,才有了定稿。在工艺上,基于台州刺绣再通过创新技法,将雕、扣、平针的平面做出立体效果,使‘缎面、牛皮、刺绣’三者完美融合。”廖春妹说。

《金玉锦绣丝绸套组》则是2018年首届上海进博会国礼,素材取自上海市市花玉兰花。在创作时,将喷绘技术与刺绣巧妙结合,以台州刺绣技法进行绣制,呈现玉兰花的光影效果。

作品《和谐中国》,以56朵形态各异的牡丹花,象征中国的56个民族。廖春妹以天圆地方的概念来构图:天道圆、地道方,表达“天人合一,四海归心”的思想。黑底红花,蝴蝶飞舞于花丛,飘带翩翩,动静结合,塑造了各族人民团结向上的精神气象。

《四海求凰》系列作品,构图立意新颖、色彩简约明净。上面绣有牡丹、凤凰、蝴蝶、青花等,寄托祥瑞吉庆、和美良缘等美好愿望。廖春妹运用了掺针、平针、三别针、盖针等针法,使图案玲珑剔透,产生柔美细腻的光影效果。2018年4月,该作品曾荣获第八届中国(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

8岁开始刺绣人生

今年56岁的廖春妹,与刺绣结缘很深。

她是椒江人,出生于刺绣世家,在“家家有刺绣,户户有绣娘”的环境中长大。太祖母陈何氏于1888年开始从事刺绣,直至1956年谢世。太祖母和姥姥杨二妹,曾先后为廖春妹的母亲陈莲芳传授刺绣技艺。陈莲芳学成后,也成为当地赫赫有名的刺绣老师。

“对于台州刺绣,我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穿在身上的无字史书’。台州刺绣代表的,不仅是一件衣服或一项技术,而是台州地方特色文化,我们一定要传承好它。”廖春妹说。

廖春妹生于椒北、长于椒北,在浓郁的绣花氛围熏陶下,8岁开始随母学习绣花技艺。童年时的她,个子才长到比绣架高一点时,就在母亲自制的绣架前,开始自己的刺绣人生。

16岁那年,她孑然一身,远赴上海,找到一家刺绣外贸厂的厂长,提出承包绣花订单。厂长掏出3条做工精细、图案漂亮的刺绣样本手帕,递给廖春妹。“只要你们能照这个样子做出手帕,有多少条,我们厂就收多少条。”厂长说。

当时的廖春妹,心中充满迷茫。但她还是把样品手帕带回了家,并与家人一起尝试创业。创业第一步,便是雇人。由于那时她家出的工钱比别人家的要高,许多同村和邻村的绣娘都欣然加入。接下来,便是落实生产。廖春妹不满足于3条样品手帕的图案设计。她反复琢磨,画出了比样品更漂亮的图案。

3个月后,廖春妹带着一众绣娘的劳动成果,再次去了上海。这一趟,她的内心既紧张又激动,满怀希望却也惧怕失望。好在,70%的货验收合格,且大多由她自己设计。廖春妹淘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23岁那年,廖春妹与丈夫一起创办台州绣都服饰有限公司,研发成功绣衣、服装、工艺品等产品,走上台州刺绣产业化之路。

为了开拓市场,廖春妹和丈夫东奔西走,却连连碰壁,有一回,不但没有找到订货商,反而在车站被小偷偷走了钱包和身份证。几经周折,他们才返回老家。之后,廖春妹前往人地生疏的福州,找到一家外资企业。对方的几位领导看到她带去的刺绣样品手帕后,当即买下,并称将购买一批刺绣服装。廖春妹果断地接下这笔订单。

当时,她还没有做过刺绣服装,但这并不影响她的信心。回到椒江,她便着手设计服装图案。在设计中,她一方面从多年收集的图案中寻找灵感,另一方面在乡间四处搜寻素材。没有专业的美学理论,她凭着天赋和经验,还有一股倔劲,让一件件新产品不断问世。

之后,从代加工到自主设计生产,“绣都”得以不断发展。

“刺绣可不是一针一线那么简单。每一幅手工绣片都是有生命力的,是机器学不来的。台州刺绣讲究的是一种坚持,一点一点地去做,不骄傲,不浮躁。那个家家有刺绣、户户有绣娘的年代,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廖春妹说。

一件藏品,一个故事

在临海巾山脚下,有个中式庭院,便是廖春妹创办的台州府城刺绣博物馆。该场馆面积3440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2098平方米。自2015年11月20日开馆以来,以收藏、展示、研究、传承中国刺绣文化为宗旨,免费对外开放。如今,它已成为台州府城一道亮眼的风景。

该馆展示藏品共322件(套),时间跨越明、清、民国,涵盖四大名绣及全国各地其他绣种,涉及衣饰、肚兜、荷包、枕顶、云肩、靠垫、鞋帽、屏风、绣画以及婚庆服饰等类目,其中不少为孤品。

这里的每一件藏品,都在诉说一段光阴故事。

说起如何走上刺绣收藏之路,廖春妹回忆,那是在1986年年初,她在临海杜桥老街购买绣花线,无意之中,看到一位老太太箩筐里的一个精美肚兜。老太太问:“你要买?”廖春妹回答:“嗯,我想买,多少钱?”老太太说:“5块钱好了。”廖春妹听后,立刻将它买下。因为懂刺绣的她很清楚,这是一件珍贵的清代绣品。

此后的30多年里,廖春妹忙着收藏和研究各式刺绣物件。她遍访全国各地的杂货集市和民间刺绣艺人,打听到有收藏绣品的人家,就上门去收购。如今,她的刺绣藏品已逾万件,涉及不同时期、地区、民族的绣种,数量最多的是明清时期的民间刺绣,如衣饰、荷包、屏风等。

当然,她的收藏中也有贵族珍藏,如在台州府城刺绣博物馆陈列的明代顾绣珍品。顾绣是以名画为蓝本的“画绣”技艺。古人将传统针法与国画笔法相结合,以细密的丝线代替画笔,展现画稿内容。与其他刺绣讲究浓墨重彩不同,顾绣追求清新淡雅,远看就像一幅画。

“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精致高级’一直是手工刺绣在大众心中的印象。当下,告别‘曲高和寡’,拥抱大众化与年轻化,成为越来越多刺绣传承人的共识。”廖春妹说。

本文配图由采访对象提供

编辑:余彩虹 责任编辑:雍昕 审核:刘锦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