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艺人李海兵,用微雕对话历史

2022-09-27 08:41:57  来源:中国台州网-台州晚报   作者:徐颖骅

微雕作品石仓古民居

微雕作品桐江书院

中国微雕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出现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在微雕艺术的玲珑世界里,取材花样百出,风格各有千秋,造型各具时代感。说到微雕艺术,不难想到《核舟记》,这个出自明朝手艺人王叔远之手的经典之作,在方寸之间尽显精湛技艺。

“微雕,于方寸之间隐万物,微深处阅乾坤。”曾亲手建造一个圆明园全景模型的中国微雕大师阚三喜曾说过,评价一个微雕作品的好坏,不是看它雕得有多精细,而是要反映时代。

在椒江就有一位痴迷于微雕古建筑的手艺人李海兵,他乐于走访古村落,探寻中国古建筑背后的历史文化,以微雕形式展现老宅的时代印记,让更多人领略到蕴藏于古建筑一砖一瓦间的东方美。

多元地域特色演绎国风雅韵

李海兵的画室有一扇大大的落地窗,透过窗,入眼是一座座千姿百态的古建筑微雕。

摆在C位的是一座白墙青瓦的大宅院,院子里有一棵树,水井、石磨、耕牛映入眼帘,老宅门口摆着木桌椅,边上堆着柴火,烟火气十足。细观这处古宅,高昂的马头墙上脊角飞翘,泥墙斑驳,青瓦高低起伏。

“这模样的屋脊,是多元文化影响下的建筑风格体现,是东方美的诠释。马头墙是江南传统民居建筑的墙体,高翘的屋顶脊角则是典型的闽派建筑风格。”李海兵说,这处古宅的原型是丽水的石仓古民居,石仓是明末清初客家人迁徙到浙西南的主要居住地,因此建筑设计融合了浙闽徽三地的格局特色。

石仓古民居是李海兵早在15年前就关注到的古建筑群,初识是通过一组获国际大奖的摄影作品。这些民居古建筑均建于石仓溪两岸的山坡地上,背山面水,错落有致。幽谷中藏着村落,清流边是烟火人家,风光旖旎。

直到2021年5月,李海兵真正置身其中,这些风格独特的中国古建筑让他赞叹不已,“怎么有这么美的老宅,还不乏实用性,冬暖夏凉。”

“这里的建筑,每一处细节都蕴含中国风,也具有共同的时代印记。”李海兵说,在马头墙、硬山顶、石门框等建筑构件的结合下,让建筑风格保留着不同的地域特色,却丝毫没有违和感,别有一番雅致韵味。

微型世界浓缩美妙自然

李海兵的古建筑微雕作品,都是按原建筑等比例缩小。

在石仓古民居建筑群中,较大的宅院有18个天井,建筑面积达数千平方米。而李海兵选取了其中一处有9个天井的宅院作为原型,建筑面积约1000多平方米。

如此庞大的古建,要如何变成一件微雕作品?李海兵坦言,多亏了妻子聂海燕助力。除了用尺子量,还要用人作“标尺”。原来,遇到量不到的地方,李海兵就会以妻子的身高为标准,用最原始的方法推算出高度,再等比例缩小29倍。

为了原汁原味地呈现石仓古民居的自然淳朴之美,李海兵在微雕作品的取材上,注重原生态,经常走进大自然,就地取材。

在制作黄泥墙时,他掺杂了小竹片、麻绳、糯米在夯土里,白色的墙面用的是现实生活中装修常见的材料,用腻子粉来粉刷。院子里的树也是取材于大自然,没有形态相符的树枝,他便自己拼接,用实物塑造。

“我到椒江东山公园的山上找树枝,花了3天时间一共找了12根枯树枝,修剪后再重组,在树枝间安装了18个接口,再组装成微型世界里的一棵‘参天古树’。”李海兵说。

至于屋顶、屋脊,由3万片瓦片组成,一片一片贴出了历经风雨的起伏错落,光微雕瓦片就花了20多天。

解构古宅展现人文风采

比石仓古民居“变”得更小的是以仙居桐江书院为原型的微雕,等比例缩小了32倍。

桐江书院是南宋时期的“江南第一书院”,人才辈出。其坐落在仙居县皤滩乡,环境清幽,钟灵毓秀。

“如今的桐江书院是从南宋时期留存至今的遗址,历史底蕴深厚,建筑气势恢宏,布局精巧。”李海兵说,硬山建筑是很常见的传统建筑形式,桐江书院采用了硬山墙的建筑形式,古宅两面山墙,砌成“官帽”样式,寓意进士辈出、官运亨通。另外,书院屋顶的翘脊雕了龙头鱼身的螭吻作为装饰构件,有驱凶辟邪的作用,祈求风调雨顺、平步青云。

这些历史文化的印记,在李海兵的解构和探寻下,都被他一一重现于微雕作品中。他一边指着眼前的“微型书院”,一边娓娓道来:在古宅的门头上,他临摹了朱熹手书的“桐江书院”牌匾,这是朱熹赠予方斫的;门框两侧还以书法形式刻了一副楹联“文公访道地,殿元受业家”,赞颂了朱熹与王十朋在简陋的义塾讲学,激发了仙居当地贤士扩大教育规模、创办书院教化一方的决心。

随后,他又拿起一个手指般大小、教书先生模样的人物塑像说道,“这是我雕的方斫,他是桐江书院的创建者,是晚唐诗人方干的第八代孙。方干是桐庐人,因为留恋仙居的山水风光,迁至仙居生活,书院起名‘桐江’有这样一个典故。”

在李海兵看来,桐江书院的建筑构造与其历史文化息息相关。“方斫以其学术修养,吸引了一批名儒到仙居传经布道,推动了儒家思想在仙居的传播,并通过与朱熹、王十朋、吴芾、陈庸等人的交往,在浙东南形成了极具影响力的学术圈。”李海兵说,仙居有很多历史悠久的古村落,吸引了无数名人雅士前往,书院孕育了贤人志士,美景留在很多诗人的笔下,人文气息浓厚。正因此,他总想到仙居寻找答案。

匠心打造传扬文化精髓

古建之美,美在中国风的诗情画意,更美在文化传承的匠心回归。

最近,李海兵正在创作一件微雕作品,以抗倭名将戚继光为原型,希望新的一代能够铭记历史,从而增强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戚继光在台州连续九次挫败倭寇的著名战役,史称‘台州大捷’。此战在中国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战争史上灵活用兵、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李海兵说,因为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时只有30多岁,他决定雕刻青年戚继光,正是为了展现其意气风发、年少气盛的少将风范。

身为台州市戚继光研究会会员,李海兵追溯历史,翻阅了大量的文史资料,通过解构再重组的方式来创作。

“古城墙是戚继光的抗倭古战场,这里蕴含了不少他的军事思想和智慧。”李海兵说着,拿下了还未雕好的戚继光塑像,展示起古城墙的精妙之处。

在创作微雕古建筑时,李海兵总会融入自己的艺术理念和文化认知。他创作设计的微雕古城墙里,别有洞天:瓮城中有数条密道,墙上开的垛口错落有致,空心敌台(城墙上用于防御敌人的楼台)相互救应,门洞隐秘地贯通城墙内的封闭区域。

“戚继光是我们的民族英雄,也是杰出的军事家,台州九战获得大捷,与他卓越的军事思想密不可分。”李海兵说,微雕是他传递台州历史文化魅力的一种直观艺术形式。接下来,他还将不断探寻古建中的奥妙之处,挖掘古建背后的历史文化底蕴,通过解构再重组的方式,用微雕作品与历史对话,弘扬传统文化精髓。

编辑:余彩虹 责任编辑:杨能勇 审核:刘锦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