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后”小伙谢振威:我想让沙埠青瓷“出圈”

2022-07-25 08:16:29  来源:中国台州网-台州晚报   作者:施亚萍

我想让沙埠青瓷“出圈”

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而黄岩沙埠窑遗址的考古发掘,揭示了南北瓷业文化交流状况,填补了青瓷发展史的缺环。

沙埠窑遗址主要包括竹家岭窑址、凤凰山窑址、下山头窑址等7座古窑址。其中,竹家岭古窑址是浙江目前已发掘的两宋时期保存最为完好、结构最为清晰的窑炉遗迹。

谢振威,90后,黄岩区沙埠镇青瓷村人。他家到竹家岭窑址,直线距离不过200多米。自从他一腔热血坠入了“青”网,多次跑到龙泉学艺。

见到谢振威,是在沙埠竹家岭青瓷文化展览馆。他说,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沙埠青瓷之美、了解青瓷文化,是他的目标。

「 1 」 青瓷为伴,他开启“跨界”之旅

瓷片无言。

在谢振威的记忆里,小时候,田地里、山上、路上经常可以看到碎瓷片,满目灰中带着一点点青绿。那时,大家以为这就是普通的碎片,却没想到是“宝”,背后蕴藏着深厚的历史。

毕业后,谢振威选择了外出打拼,在福建从事鞋子生意。那时,他做梦都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跟青瓷打交道。

转折在2018年。

当时,来自龙泉的3个师傅租赁了谢振威家里的房子,生产青瓷。可是,因为生意一直没有起色,三人准备退出。

“青瓷生意比较有前途,你回来帮忙一起干吧。”谢振威的父亲很喜欢青瓷,得知他们退出的消息后就接手了,随后给谢振威打了个电话。

要不要回去?谢振威有点纠结。

彼时,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沙埠设立了考古工作站,开展主动性发掘。专家认为,沙埠窑址群是越窑和龙泉窑瓷业技术衔接和过渡的重要地带,是探索越窑瓷业技术南传与龙泉窑瓷业技术渊源的重要地区。

一时间,沙埠窑名声大噪。岁月轮回渐渐沉寂的沙埠窑遗址吸引了很多人的眼光,逐渐走红,并获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给了谢振威信心,他决定回家。“外面再好都不如家乡好,我们也看好家乡青瓷产业的发展,觉得这是一个可以代代传的事业,当然也想恢复沙埠青瓷的荣光。”

就这样,谢振威青瓷坊成立了。

青瓷的烧制工艺复杂,作为一名“小白”,谢振威跟着青瓷师傅从头学起:拉坯、修坯、做花纹、烧窑、上釉等,一道道工序学过去。

枯燥,是最初的感受。“每天都是跟泥巴打交道,反复练习,但是看到自己的技术进步后,就特别有成就感。”谢振威说。

「 2 」 继承创新,让馆藏文物“出圈”

化泥为玉,即为瓷。

除了跟着工作坊的师傅学,谢振威常常跑到龙泉,找名师交流学习,有时一待就是一个月。慢慢地,失传800多年的沙埠青瓷制作技艺在他的手中重现。

沙埠青瓷古朴、庄重,而“快餐式消费”的互联网时代,年轻人喜欢新奇的事物,青瓷的传承也遇到了新的审美考验。如何让更多的年轻人发现青瓷的趣味,从而爱上它呢?谢振威思考着。

“青瓷的传承和发扬离不开年轻人的喜爱,要把传统的青瓷做得‘现代’。”谢振威说,青瓷香炉是沙埠青瓷的代表,他和黄岩区博物馆馆长商量后,决定仿制馆藏的五代青瓷香炉作为尝试。

青瓷香炉形体较大,分为底盘和盖子两部分。其中,盖子是镂空的,以三瓣卷叶缠枝忍冬纹为主纹。

要复刻古器物的“精气神”,从胎到釉到形都得细细琢磨。第一次烧制仿五代青瓷香炉,他和师傅先对着照片仔细研究,观察炉身的形状、纹路的走向、釉色的变化等,根据1∶1大小进行仿制。

当一窑青瓷的火光熄灭,1300℃的炽热逐渐褪去,开窑瞬间,可能惊艳四座,也可能失落神伤。

“10个坏了8个,蛮失落的。”谢振威说,究其原因,是因为盖子太重,底部拉坯又不均匀,导致香炉塌了。哪怕外形完好,也存在一些问题。

第二次、第三次……经过多次的尝试,以青瓷香炉为原型的文创产品终于炼制成功,成品率也提高了。

“大型的实用性不强,我们做出了缩小版。”谢振威说,可以用来熏香,也可以当作摆件。

如今,青瓷香炉已经成为黄岩区博物馆最受欢迎的文创产品之一。

「 3 」 聚沙成塔,让青瓷回归生活

整个工作坊共有三楼,集生产、展览、体验为一体。其中,一楼设有烧制区、体验区;二楼则摆放着青瓷执壶、青瓷粉盒、青瓷香炉等成百上千件瓷器,步入其中,仿若时光都慢了下来。

“大部分青瓷器,是我们自己烧制的。”谢振威说,一开始做大型摆件比较多,现在除了仿制青瓷香炉,还仿制了越窑牡丹纹龟纽盖罐、越窑莲瓣盏托等,配上茶杯,作为伴手礼。

采访中,黄岩区实验小学的13名学生过来体验。经过简单讲解后,师傅坐在机器前开始演示,他双眼凝视着手中的泥坯,在一圈一圈地旋转中,泥坯在师傅的手里变成了一个碗。

“一次可以容纳20余人体验,寒暑假时过来体验的人比较多。”谢振威说,他在龙泉看到很多工作坊设有体验区后,发现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青瓷文化,就购买了机器。目前,过来体验的大多是学生,通过一次尝试,或许可以在孩子的心中种下青瓷文化的种子。

据了解,工作坊前后投入了300多万元。在谢振威看来,青瓷工作坊目前还不是一门好生意,现在工作坊仅能维持收支平衡。因为每一件青瓷的制作时间长,所收获的经济效益低,但是与收入相比,更重要的是传承这份技艺。

“很多同学得知我做青瓷时,很惊讶。”谢振威说,一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他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到青瓷产业中来,聚沙成塔,在当地形成浓厚的青瓷文化氛围。

谢振威表示,龙泉青瓷在龙泉有一条产业链,文化创意附加值在不断提升,他们要向龙泉学习的地方还很多。

对于未来,他希望可以打造出“爆款”,让沙埠青瓷“出圈”,让更多的人了解沙埠青瓷;可以把古老的青瓷与现代人的审美相结合,让青瓷与日常生活接轨,融入到普通百姓生活中去,这样更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

编辑:丁楚兰 责任编辑:杨能勇 审核:刘锦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