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岗正在上课。图片由本人提供
编者按:他们凭借专注与坚守,成为了行业内、教坛上的能工巧匠、“技能大拿”,用“匠心”铸就了行业的精神与价值,在城市发展和人才建设的舞台上挥洒着热血和汗水。即日起,本报推出《台州工匠培育深关注·匠才成长记》系列报道,挖掘从我市中高职学校毕业,如今仍在中高职学校任教的匠才教师,讲述他们成长成才、传承“匠心”的故事。
线上活动如何开展、青年教师怎么快速成长、课程改革如何推进……近来,王岗正忙于工作室新一轮成员的培训工作。受疫情影响,他将培训活动从线下搬到了线上。
王岗是温岭市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荣誉满满,但他自诩是个“土生土长”的职技校人。
奋斗于此,成长于此。王岗对于职教这份事业不仅仅是热爱,他将其看成了生命中最厚重的一部分。
放弃留杭,回到母校
中考失利,王岗没有如愿考上普高,进入当时温岭城关职业高级中学(现为温岭市职业技术学校)学习机电专业。
1994年毕业季,王岗已经在当地一企业实习了一段时间并准备转正。当时,他并没有考虑继续升学,没想到学校的一个电话改变了他的一生。
“经学校推荐,我有了参加升学考试的资格。”如今回忆起来,王岗谦虚地用“稀里糊涂”来形容自己的升学之路,“我的文化课基础比较薄弱,学校还专门安排了老师帮助辅导,自己只能加紧训练专业操作技能,可谓是临时抱佛脚。”
可喜的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王岗考上了浙江机械工业学校第一届大专班,继续学习机电专业。
1997年夏天,王岗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获得了省级优秀毕业生称号。他放弃了来之不易的留杭机会,毅然决定回到家乡,回到母校,做一位立足三尺讲台的职技校老师。“转眼,已经过去25年了,学校见证了我的成长蜕变。同时,我也要感谢母校给予我机会和平台,让我挥洒青春汗水。”
在校期间,王岗为提高个人执教能力,又参加了专升本考试,于1999年顺利进入浙江工业大学进修职教师资专业。
本科毕业后,王岗回到了温岭母校任教,至2012年一直担任班主任。他是同事们眼中的“老黄牛”,是学生们心中亦师亦友的老师。在他的培养下,一大批优秀毕业生成为台州各地企业的技术骨干和机械行业的佼佼者。
以爱之名,深耕课堂
初次站上讲台,令王岗印象颇深。
“讲台前,教师的威严、与学生的距离感以及知识点传授,是每一名老师需要自我调节的。刚毕业时,我才22岁,和学生的年龄差距不大,紧张感难免存在。”王岗说,为了上好第一堂课,他在备课上做足了功夫,不光请有经验的老师进行指导,还自己将专业知识再三剖析,由浅及深地进行拆解。
他说,工作头三年,是他个人进步最快的时间段。
“每个班级甚至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识基础都不一样,在教学过程中,我就会针对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灵活组织教材,并多用实物展示的方式进行教学。”王岗说,在课前,他会将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增删,然后重新组合,使其形成一个由表及里的教学过程,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即使同一门课程,在不同的班级,讲课的侧重点都会有所不同。”
当班主任的10余年里,王岗尽心尽责,家访过每一位学生,面对面与家长、学生探讨学校情况和职业规划。“即使学生毕业了,我还与他们保持联系,有10余位学生也成为了职教老师,在职教舞台发光发热,这令我很欣慰。”
2009年,已经是学校教务处主任的他,虽然行政事务繁杂,但他依然坚持带班。“在行政岗位,也不能忘记下沉到教学一线工作,更直接地观察到学生需求,对个人工作有很大的启发。”
不懈奋斗,持续发光
勤能补拙是良训,王岗总是如是激励着自己。
即便行政和教学工作在忙,他始终会利用周末、寒暑假等空余时间,钻研学术。“对于一名教师来说,教学工作是重中之重,如果不提升个人教学素养和教学水平,就很容易被淘汰。”他说,只有不停止思考和创新,才能持续保持对专业的热忱。
教学生涯中,王岗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市级课题15项,公开发表论文30多篇,主编教材8本。他还与企业合作开发用于机械设计的运动配合装置,共获得了11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其中一项成果被中国科学技术学会评为国家科技成果一等奖。
王岗说,他将继续依托省网络名师工作室及省教学创新团队两大平台,瞄准课堂改革,持续开展技能辅导和教学培训等工作,成为青年教师成才的引路人。“同时,我也希望自己在专业技术和教学水平上更进一步,形成个人特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成果,在个人专业领域的新工艺、新方法上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