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与电脑连接,满屏都是程序码,这就是程序员的工作空间。
罗高钦带着团队进驻企业,了解企业需求,完成编程设计。
“对于程序员来说,‘工匠精神’更是对自己的要求,是一种向内的、对己的不断追求。”
他们有时会把公司的遮阳帘都拉下来,在一片幽暗的环境中,眼前只有屏幕在闪烁,耳边只有敲击键盘的“啪啪”声。
那感觉,真是太美妙了。
一排排马达作响的机器设备,一条条井然有序的作业流水线,一名戴着眼镜、穿着黑衣的男生,穿梭在机器密布的“丛林”中,将手提电脑连到一台机器上,绿色符号瞬间占满显示空间。
他叫罗高钦,台州奕点网络科技技术经理,一名妥妥的“程序猿”。1995年出生的他,光看长相,以及隔着看不懂的代码看他的工作内容,怕是很难将其与“工匠”二字联系在一起。但这一点都不影响,全公司的人叫他“老罗”,在台州,他所在的行业真的很鲜嫩。
“工匠的工作比较直观,大家都能看出他是怎么做的,可以体会到工匠的坚守和困惑,但到了我们程序员这里,大家就只能看到我们在敲键盘,其他的几乎不理解。搁在前几年,大人还都觉得我们不务正业,成天就知道趴在电脑前。”
如此,就自然理解罗高钦的这番话了:“对于程序员来说,‘工匠精神’更是对自己的要求,是一种向内的、对己的不断追求。”
少年立志
“我印象中第一次看到电脑,是在我爸的单位。”罗高钦盘点自己与电脑之间的故事,把时光追溯到5岁那年。那一年,他看到了一个全身乌漆麻黑的东西,就好像全身被电流击中了一样。
“显示器是正方形的,放在一个长方形的黑色盒子上面,键盘、鼠标看起来都很笨重。”罗高钦说道。但正是这台貌似很“笨”的机器,点亮了他的人生。一颗梦想的种子,在他心中扎下了根。
10岁那年,罗高钦终于可以和心中之梦产生交集了。表哥家买了一台电脑,只要一有空,他就跑去表哥家,《传奇》《泡泡糖》,如饥似渴地玩起来。
和绝大多数孩子一样,游戏是罗高钦打开虚拟世界的一道门。
小升初那会儿,爸爸终于给他买了一台联想学习机。经过防沉溺设置,他每天最多只能玩三个小时,超过时间学习机就会自动锁定。到了初中,学校里开设信息课。因为学习需要,学习机有时会接入外网,罗高钦就趁着这机会,偷偷地打开网页,浏览漫画。
慢慢地,罗高钦找到了破解机器锁定的方法。当他在后台手动敲进一行cmd命令,那种仿佛触达事物终极秘密的快感,令他至今难忘。学习机成功破解,可没多久,爸爸就发现了异样,干脆把电脑的电源线给拔了。
罗高钦又上网查询,得到“电脑电源线和电饭煲的电源线是通用的”这一说法,就大着胆子试了试。“我其实是一个不太爱学习的人。”罗高钦一边说,一边腼腆地笑了笑。
而事实上,他当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新河中学,也早早决定以后要从事和信息相关工作的目标。于是到了高三,他发奋努力,终于考上了理想的大学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Java、数据库、网络原理与基础、算法……一门门计算机课程扑面而来,让罗高钦欣喜,又觉得应付不过来。他如饥似渴地学着,也利用各种场合小试牛刀。
在校期间,罗高钦代表学校参加了蓝桥杯——全国大学生TMT行业赛事和ACM吉林省高校赛。
“ACM吉林省高校赛一般都是大三以上的学生参加的,我那时还是大二学生,就代表学校参加了。”罗高钦说,相对于全国赛,他还是更看重省级赛,因为ACM竞赛是大学生计算机竞赛中影响力最大的赛事。
比赛一共两个半小时,其中有一道大题、一道算法实现题,以及三四道小题。罗高钦和同组的队友一起,密切分工配合。大题由罗高钦先进行逻辑分析,再由另一位同学编写代码,最后由一名同学进行测试,而小题则一人一题分配解决。
“虽然我们只获得了一个三等奖,但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忘的锻炼。”罗高钦说。
初露身手
2017年,罗高钦大四实习,心中的理想自然是到北上广深,或者到阿里这样的大公司就职。“其实当时有一家企业给我提供了一个offer,但老师叮嘱我们,不要去做免费的实习,因为很多公司会以实习为名,免费使用临时的劳动力,等到实习期结束,就把人‘扫地出门’,因此,当我听对方说实习期虽然会有工资,但会在以后的工资中扣除时,就果断放弃了。”
回家后,罗高钦的父母也像大多数父母一样,希望他能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但罗高钦并不死心,对父母说:“再给我一个星期找工作,找不到,我就去考个‘铁饭碗’回来。”
就这样,罗高钦来到路桥,见到了老板陈恩华。两个人一见如故,一聊就三四个小时,非常投机。漫长的“神侃式”面试后,陈恩华一拍桌子:“好了,现在你可以去工作了。”罗高钦一时没反应过来,回答说:“老板,今天我是来面试的。”
可能是程序员之间的默契,也可能是一种缘分,罗高钦感谢陈恩华的知遇之恩,成为奕点网络的第四个核心开发员工。
“有点阿里十八罗汉的感觉。”罗高钦调侃。
然而,很快,现实扎扎实实地给罗高钦上了一课。
“有一次,有个客户想让我们做一个线上的砍价活动。我当时完全没有想法,不知道这个活动该怎么搞,就根据自己的理解,一步一步推导,写了一千多行代码,结果拿到组长那里,被他拿起鼠标‘砍砍砍’,只剩下一百多行,就实现了这个功能。”罗高钦说。
这让罗高钦认识到,不管自己在学校里获得过什么奖项,拿到真实的应用场景中来,自己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菜鸟”。
罗高钦也发现,组长之所以能把代码写得这么简洁高效,是运用了大学计算机算法原理中的“哈希算法”。这也让他真正地感受到:“学校里学的东西,还是有用的。”
之后,罗高钦就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次编程之前,会先对程序的函数、数学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想一想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慢慢地跟上“老手”的水平。
就在罗高钦觉得自己的编程水平与日俱进时,真实的市场又给罗高钦上了一课。这一次,一位客户想让他做一个网上商城。
罗高钦第一次牵头做这个项目。兴奋的他立即进行需求分析、可行性探索……但当他把成品交付给甲方时,客户却说:“这是什么?这不是我要的东西!”
罗高钦这才意识到,自己完全理解错了客户需求。于是,他带着团队入驻客户公司,跟着他们一起体验工作流程,理解他们的工作逻辑,重新设计方案,终于获得了客户的点赞。
试运行那天,甲方董事长亲自剪彩。商城一上线,两小时内有60多万用户上线,巨大的数据流量直接导致服务器崩溃。罗高钦立即调来新的服务器连接在一起,才撑起运营当天的流量压力。
“这也是我第一次同时操作10台服务器运行。”罗高钦说。
拿下了这一单,罗高钦信心增长不少。同时,更棘手的任务又摆到了他的面前。一位客户提出一个紧急需求,要求在5天之内上线。罗高钦接到任务后,当晚就到客户那里,直接睡在现场,每天早上七八点上班,晚上工作到凌晨一两点,最终赶上了发布时间。
“最后的半小时,还在大屏前调试程序。”罗高钦说,虽然整个程序只有5分钟的展示时间,他还是挺高兴的。
远大梦想
“我曾经的梦想,是自己开创一门编程语言。”罗高钦笑着说:“那时差不多是在毕业前,我一边做毕业设计,一边觉得自己超牛,天下无敌。”
后来的罗高钦,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是一个“菜鸟”,不过,他依然没有放弃这个梦想。听说国内有谁封装了一个新的编程语言,就羡慕得不得了,经常收看各种新品发布会。
慢慢地,罗高钦对编程有了自己的理解。
“首先要搞清楚客户需求,分析逻辑框架,然后产品经理要用技术性的话语把这些表达清楚,进行需求可行性分析,画出思维导图,然后再交给前后端人员开发编码,最后进行测试,提交验收报告。”罗高钦逐一缕析。
每一个程序编好后,都要进行三种类型的测试。第一种叫做“白盒测试”,就是程序员对着打开的一行行代码,检查程序的运行情况;第二种叫做“暴力测试”,就是模拟巨大流量冲击的情况,看看程序能否扛得住极端环境;第三种叫做“黑盒测试”,这个说来也有趣,就是由测试员胡乱点击程序中的各种按钮,看看有没有潜藏着意想不到的错误发生。只有经过了这三种测试,一个程序才能进入交付。
“我觉得编程序就像是盖房子,程序员就和建筑师类似,首先要做好规划,然后要打好地基,地基要留下一些余量,为以后‘加盖房子’预留空间。”罗高钦说。
“程序员在架构程序的时候,需要想象力和理解力,但真正到了写程序的时候,就要严格按照规程操作,不能有半点马虎。”罗高钦说,现在有各种编译软件帮着纠错,要是在以前,几万行的程序代码中错了一个符号,就会导致程序死机,“绝对准确,绝对清晰,就是对程序的要求。”
现在,罗高钦已经制定了一套规范文件,对已有的常用代码进行封装,并进行了规范命名。程序员在写程序时,必须按照公司的规范文件进行书写,以免产生交流混乱和无法交接等情况。
“若要自主增加一个新的变量或函数,就必须加以注释,说明新函数的设计用意,并标注设计人员的姓名。”罗高钦说,标准流程是一家公司提升编程效率的根本保证。
“很多程序员不喜欢给自己的程序加注释,觉得这样会限制自己的发挥,但实际上,只有这样做,才能使同事以较快的速度看懂你的代码,也有利于别的同事接手你的工作。”罗高钦说,“有时时间久了,如果没有注释,即便是自己也会看不懂自己写的代码。”
“这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团队、对公司负责,这也是一个程序员应该具有的最起码的‘工匠精神’。”罗高钦说。
如今,罗高钦的工作,就是配合台州的各类机构,帮助他们做数字化转型工作。
2019年,罗高钦带着团队,顶着高温入驻一家模具工厂,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搞清楚该工厂所有的生产流程,完成了这家工厂的ERP系统开发,大大提升该工厂的管理效率。
之后,罗高钦又参与了政府基层网格化治理的系统建设工作。这让他第一次感到自己的工作“上了台面”。
再之后,罗高钦带着团队入驻一家缝纫机企业。这一次,他们不仅帮助该企业完善了ERP系统,更是对生产流水线进行MES智能化改造。企业能对接到的订单自动安排生产任务,并根据设备的运行情况适时进行调整,实现了从管理到生产的全流程自动化。
“其实机器工作的速度和人的速度差不多,但机器能24小时工作,出错的概率更低,企业因此还能大大减少管理人员,一套系统能给企业增加几十倍的生产效率,”罗高钦说,“这就是‘智慧工厂’。”
在罗高钦和公司同事的计划里,他们梦想着在帮助企业智能化方面集中发力,在未来的三年到五年,争取做到每年三千万元到五千万元的营业额,争取在新三板上市。
“我们最喜欢穿深色的衣服,工作让我们经常昼伏夜出,因此我们也更喜欢黑暗的环境。”罗高钦说,他们有时会把公司的遮阳帘都拉下来,在一片幽暗的环境中,眼前只有屏幕在闪烁,耳边只有敲击键盘的“啪啪”声。
那感觉,真是太美妙了。
【手 记】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优秀程序员的价值,不在于掌握了几招“屠龙术”,而是在细节中见真章。
在很多人看来,程序员绝对是“高端”人群,Windows系、Andrioid系、iPhone系……他们的工作看起来五花八门、高深莫测,却也具有珍贵的工匠精神。
“如果可以一次把事情做对,并且做好,在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追求卓越,那为什么不去做呢?”这是罗高钦对工作的理解。
追求卓越,追求完美,追求细节的极致,恰恰就是工匠精神的体现。
“修表匠,握着一把小螺丝刀,或者是电工,拿着烙铁粘着锡和松香,在那一小寸的世界里,把坏的地方修好,那种专注的眼神,让我觉得很厉害。”1995年出生的罗高钦,深入到问题当中,总有一番独到的见解。
不同的岗位,同样的追求,正是工匠精神最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