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创业者的身份,林世超更像是一位“产业造势者”。(采访对象供图)
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国际化创新,保留张弛有度的核心规则及发劲原理。由太极推手演变而来的“功守道”,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在机械制造领域,也能看出与其交织的底层逻辑。
突破标准化产品的安全地带,从半自动低端产品向全自动中高端产品进军,使其成为公司聚力转型、打破传统的切入口……
相比于创业者的身份,台州旭田包装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林世超更像是一位“产业造势者”。
此前,其父辈一手创设的旭田包装,经过多年的打拼,在机械制造领域的实力已不容小觑。而林世超的经营理念,则是在机械制造的技术海洋中,找到一条创造辨识度、提升传统制造业的技术牵引力的“通幽小径”。
“以价格取胜的产品没有长久生命力”
成功企业背后,往往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在浙江籍的‘创一代’中,经营思路和理念大多类似。以整个浙东南地区的制造基础为依托,他们能够将成本价格做得很低,但是产品质量又不差,然后以物美价廉的产品规模地去铺市场,这成为部分传统机械制造业经营者赚到‘第一桶金’的秘诀。”林世超说,正因如此,在做一款新产品时,他们通常会更倾向于依靠价格来争取市场。
面对发达国家高端制造业回流和新兴经济体生产要素优势渐显的双重挤压,在新环境下加速崛起的80后、90后“新手们”,在家族企业的传承中有着自成体系的经营风格。
2011年,林世超从旧金山大学管理专业毕业回国。打破传统的伏笔就此埋下,该校是美国职业发展型大学的代表,其本科教育以创业精神著称于世,曾培养出诸如英特尔公司总裁、星巴克咖啡联合创始人、Adobe创始人等众多知名企业家。
回忆海外求学的经历,林世超说,“那时候在国外的中国人并不多,在跟当地文化接触的时候,可以明显感觉到,国家的实力是我们是否能受到尊重的基础。工作之后,更清晰地意识到,企业能否赢得尊重,关键还是靠产品的实力,而不是凭低价铺量。”
时代在变,创造辨识度,成为打破传统的切入口。
几年前,林世超代表公司到国外参加展会,与其他中国参展商一同被主办方圈定在特定区域,在来往的观众眼中,好价的“中国制造”并没有太高的认可度。为了能跟欧美的企业摆在一起“较量”,林世超首先从展会人员的着装素质、公司的产品形象、展位服务上作出突破,最终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仅仅以价格取胜的产品没有长久生命力。”林世超说,“发现新价值是探索的必然之路。同时,企业的发展存在惯性,规模越大,意味着实现健康转型的难度也会更大。”
“追求技术价值,而非一味迎合市场”
在林世超看来,工业制造领域,高原高峰难以细数,因袭前人,模仿再好也无甚意义。
一直以来,旭田包装生产的束带机占约国内70%的市场,是国内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但这种标准化的产品像是一个安全地带,批量生产,利润稳定。
进入公司之初,林世超冷静评估了“差距”。“旭田包装是纯制造业企业,在我们的细分领域,我们跟德国确有差距,但并不是无法超越,我们仍有能力、有机会实现‘弯道超车’。”林世超说。
从追赶到自我创新,在林世超毕业回国这几年,旭田包装开始调整战略部署,积极投入研发,提高技术实力,对产品进行转型升级,从半自动低端产品向全自动中高端产品、高附加值定制产品进军。
但创新研发的第一款产品,便遭遇了“滑铁卢”。“产品研发成功后,我们做了几百台机器发出。半年之后,发现了一个严重缺陷,但这个问题在测试环节中很难发现。”
为此,林世超无条件召回了全部设备,为客户赔偿了同价值的产品作为补偿,并承担了来回运费及客户的所有损失。
一来一回间,旭田包装的直接亏损达到上千万元。在这次失败的基础上,旭田包装又推出一款新机型,但由于整体成本过高,导致产量一直上不去,企业的支出直线上升。
“绝不‘躺’在以前成功的老设备上混吃等死”,面对转型升级的阵痛,林世超并未妥协。2014年前后,旭田包装进入转型尾期,也是公司经营最困难的阶段,老产品利润缩水,新产品又亏了一个,公司员工只剩不到120人,但技术研发团队仍保留二十几人,这一投入比例在规模相当的民企中实属难得。
期间,公司着手研发最新款产品,即目前主打的XT—WK04AL日化用品智能包装成套装备,产品获得2020年度省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首台(套)产品认定,价格不菲。
“我们做制造业的,从一个产品研发完成,到小批量上线,再到大批量生产进入市场,然后通过市场反馈做改进,这个过程一般需要两三年的时间。为了保证产品的技术价值,公司的很多产品研发同时进行,并做好技术保护。目前在市面上公开售卖的机型,基本是公司在三四年前的技术储备。”林世超说。
在他看来,机械制造如果一味地迎合眼下的市场,跟在别人后头做仿制,往往只有“吃灰”的份。
目前,旭田包装已拥有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的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50余项,作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和省级科研中心,公司在打包机何束带机领域有自己无法替代的核心竞争力。“大通货的产品价格,永远是市场决定的。走高精尖的产品,企业才能拥有自主定价权。”林世超说。
“老板的定位是做别人做不了的事”
“企业管理中,能够找职业经理人做的事情,我们就尽量找更专业的人去做。”林世超说,随着时代发展,如财务等岗位就要交由管理团队打理,“老板的定位是做别人做不了的事。”
目前,林世超在公司主管销售。在他看来,做好销售环节的前提必须是对这一细分领域的技术、产品、企业,乃至全球范围内的产业布局有一定的认识。
“不然就没办法跟客户去沟通。跟过去不同,通过浅层面的应酬跟客户谈价格是不现实的,更多需要到现场跟客户谈方案。对产品的应用领域、应用价值,以及在市场上的定位,都必须有足够了解。”林世超说,在机械制造业,核心永远是研发,而它的动力永远是市场。
在技术创新的大前提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被他“推”着往上走,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的风口一个也没有落下。
“做制造业企业需要脚踏实地搭建体系,做出规划。假设今年要达到一个亿的产值,那就必须为此作保,每个月至少做到800万元,假定每台设备的价值是一万元,那就意味着每周要出200台机器,一天的工作量都是可以量化的,需要严格根据生产计划推进任务。同时,在零件等细节上,也需要成本和质量的平衡,这都需要决策者对行业和市场的了解,需要他们对风险的承担能力。”林世超说。
此外,制造业企业的烦恼殊途同归。对技术的渴求早已萌发,而技术的界限又在何方?
“在台州,享受制造业红利的同时,不可避免需要承担缺乏高端人才的痛苦。除此以外,即便花大价钱,去一线城市‘挖’,仍有‘水土不服’的风险,即理论上的人才并不一定适合我们的企业。”林世超说。
为此,学习国外制造型企业的培训机制,旭田包装目前正尝试编写符合自己企业规范的工程师手册,落地后可为企业的研发人才提供参与制造的直接经验,避免因工程师水平参差不齐导致的技术偏差。
如今,在细分市场的领域,旭田包装靠着精细的机械结构的技术创新一路突进,公司位于意大利的研究所也在筹建中。一个稳定的节奏和体系正在形成。
创业感言
产业、风向与热土
做企业是修炼的过程。
很多人书架上的书通常都只是装饰品,但林世超办公室书架上的,他大部分都看过。同样的务实也反映在他的职业价值观上,彼时,互联网风头正盛,而他选择回归家族企业,“做机械包装行业,虽然没有他们风光,但是踏实。”
2016年以前,在旭田包装的业务中,外销占企业销售收入的70%,但伴随着许多不确定因素。近几年,因为疫情作出调整,业务比例恰与之前相反。
“在国内,我们的细分市场其实不大。”林世超的拓市理念,是对细分市场做二次开发,即抓住一些特殊行业的行业风向做市场。比如永康门业,有“机器换人”的想法,但苦于没有企业针对他们的市场做开发,大通货的设备并不适用,所以继续沿用了老式设备做打包。
嗅到这一商机,林世超找到当地龙头企业,派专门的工程师进场,花了两三个月的时间不停试验,把机器改到完全适用于门这个行业,将自动化的包装生产线做了进去。
没多久,永康门业开始大范围的更换自动化设备,其内销市场的开拓顺理成章。
“做企业,首先要了解国家的宏观政策,可能大家觉得这离年产值一两个亿或几千万的公司很遥远,但事实上,从最早时做出口,到现在努力往节能减排和数字化上靠,都是关注到国家对制造业的扶持。市场风向大浪淘沙,没有竞争力的会被淘汰,有竞争力的才能继续存活,紧跟政策做一些适当的转型,企业有望成为受益者。”林世超说。
此外,林世超也很注重客户需求与业内人士的分析,善于从日常中挖掘热点。他常常会花时间跟客户聊天,可能只是同行的家长里短,但透过现象看本质,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认识。
“我对别的企业战略布局很感兴趣。比如同行投资某个行业失败,我会思考他为什么投这个行业,为什么又会失败?再比如通过企业的产品定价,可以知道它是做高端还是低端,以及企业匹配的资源是否适合高端市场?如果它的定价是高的,但工厂破破烂烂,证明这个行业是空白的,将大有可为。”林世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