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事办好”变成“事好办”

2022-10-31 09:08:28  来源:中国台州网-台州晚报   作者:林盈枝

“急什么,没看我正忙着吗”“我不知道,你去问某某某”“我不是说过了吗”等用语,以及向服务对象“丢、扔、抛、甩”文件资料等行为……统统被列入北京政务服务综合窗口人员的禁忌用语及行为。近日,北京市地方标准《政务服务综合窗口人员能力规范》公开征求意见引发热议,有网友建议在全国推广。

也有网友质疑,政务服务窗口是给老百姓办事的窗口,“事办好”不就可以了?需要如此规范工作人员的言行举止吗?笔者认为,当然需要!

我们不妨试着代入体验。如果去窗口办事,面对的是“话难听”“脸难看”,或者冷言冷语、爱理不理,即便“事办好”了,心里却堵得慌;但如果窗口工作人员耐心细致解释,行为礼貌得体,事情办成后不仅感到轻松,还会觉得“事好办”。“事办好”和“事好办”,看似是“好”字的顺序差别,却是办事过程体验感、获得感的天差地别。

说到底,“说好话”还是为了实现“事好办”这个目的。窗口工作人员每天面对各种诉求,甚至同样的事情一天要解释很多遍,难免会有情绪。但是,坐在窗口里忙碌和站在窗口外等待,却是不同的体验。身为窗口工作人员,要意识到自己手中处理千百遍的事情,对于大多数窗口外的群众来说却是“第一次”,如何通过有效沟通,提高办件效率,让群众办事顺心顺利,也是业务能力、工作能力的一部分。

一个窗口,是一份责任,也是一条纽带。群众对党委政府服务能力的直观感受,都是从身边一件件小事办没办成中得到的。如何跟群众说话、如何为群众办事,不仅体现工作作风,也体现干部队伍形象。

前阵子,广东珠海设立了“办不成事”反映窗口,集中受理企业和群众遇到的“没人办”“不能办”事项,不少地方纷纷效仿开设,受到普遍好评;浙江省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把“办事窗口”移入“手机屏幕”……不论是一纸“能力规范”、“办不成事”窗口,还是数字化的“掌上办事”,都是党委政府通过“倒逼”“加压”方式,努力提升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体现了不满足于得到“事办好”的基本评价,更是追求群众对于“事好办”的五星好评。

随着改革深入,我们还会在服务群众的“窗口”,看到更丰富的载体与变化,但万变不离的是“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万变不变的是让群众在顺利顺心办事中拥有获得感、幸福感这一根本追求。

编辑:余彩虹 责任编辑:杨能勇 审核:刘锦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