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是第五个“中国医师节”,台州恩泽医疗中心(集团)评选出首届青年医师榜样,并在当晚举行颁奖仪式和职业精神传承分享。
傍晚6点多,一位医生急匆匆走进电梯,身上还穿着内镜室的手术服。“颁奖仪式就要开始了,马上去办公室换身衣服!”
在医院,这样匆忙的身影随时可见、随处可见。
今年医师节的主题是“‘医’心向党、踔厉奋进”,旨在引导广大医务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心全意投身到为人民健康服务的伟大实践中去。而在我们的身边,在广大医生群体中,这个主题或许可以“翻译”为更通俗的一句话:“坚守岗位的忙碌一天。”
医生这份职业无疑是辛苦的,医务工作强度大、节奏快,连续加班工作已成为大多数医生的常态。因为工作关系,记者采访过不少医生,他们有的在急诊科常年累月抢救病人,正常吃饭都成为“奢望”;有的在疫情防控中主动请缨,冲在一线;有的几乎全年无休,节假日也用来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有的为了抢救危重病人,手术从深夜做到清晨……
当好一名医生,不仅要付出体力和精力,更须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医生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需要不断总结提高、更新知识,掌握最前沿的医疗技术信息。“学医其实就像一直在读高三,你得一直有那股劲儿。”很多医生就是摒着这样一股劲,在繁忙的工作之外,放弃休息时间,不断学习、提升自我。
从患者的角度来说,医生们的辛苦付出,换来了健康的曙光和无数家庭的希望;对绝大多数医生来讲,从医不仅是一份谋生的手段,更多的是一种初心使命、一份对职业价值的追求。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医生这份职业值得被尊重。设立“中国医师节”,也正体现了社会对医务工作者的尊敬和肯定。
医生职业的价值肯定,也反映在近年来“学医热”的回归。高考大数据统计显示,2021至2022年,临床医学专业重回高考热门专业前五。医学专业报考人数大增,录取分数线也随之水涨船高。
回忆前些年,“学霸”不愿意学医、“医二代”越来越少等现象,一度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学医太难、太累,毕业之后工作压力大、伤医案多发导致医生的职业风险增加、医务人员的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等,成为临床医学等专业遇冷的重要原因。
医学专业重新由“冷”转“热”,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疫情防控期间,广大医务工作者逆行出征,树立了优秀的职业形象,也吸引了更多人立志加入这一队伍;医疗法规逐步健全,医改进程不断推进,也让医务人员工作起来更加顺畅和安心。
临床医学成热门专业是个可喜变化,优秀学生的大量涌入,将为提高医疗水平与服务质量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值得强调的是,医学不仅是一门专业,更是一种信仰,一种对职业道德的坚守。正如专家所说,报考医学专业,不能仅凭兴趣和考试成绩,更要有仁心、有大爱。有仁心,才有仁术,才能在从医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在造福社会的同时,也成就更好的自己。
最后想说一句,医师节确定在8月19日,是因为2016年的这一天,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召开,提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重视全民健康,强调尊医重卫,文明社会,幸福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