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坊里如何蹚出共富路

2022-08-15 08:30:35  来源:中国台州网-台州日报   作者:陈飞鹏

农村富余劳动力,如何转变为“富裕新动力”?这是台州奋进“两个先行”新征程亟待破解的课题。上周,我市召开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工作交流会,明确要求把“共富工坊”作为共富先行的标志成果来打造。这个工坊不一般,蕴含着共富大能量,能有效链接企业与农村、产业与农民,深度整合党组织、企业、农户三方力量,是台州先行探路“未来乡村”共富新模式的重要抓手和载体。

作为中国民营经济重要发祥地,台州的“民富因子”竞相涌流,且极具创富创新活力。凭着这股“气质”,我市率先在全省探索党建引领“共富工坊”建设,并最早形成工作实效。黄岩“小橘灯”早已名声在外,照亮城乡聚变共富之路;三门出台《“共富工坊”项目管理及奖补办法》,系统化推进以集体经济“水涨”带动农民收入“船高”;临海把“共富工坊”作为“共富高地”建设的新载体,短短数月建起85家……这三地也在此次会议上作了经验交流分享,接下来,全市要打造1000家“共富工坊”、培育市级示范工坊50个以上。此中关键在于,进一步深化党建统领、实现市场化运作、数字赋能发展,加快推动“先发先行”优势向“领跑领先”态势转变,形成“一地首创、全省推广”的改革范例。

党建统领夯基固本,打造“强基之坊”。在有些人的认知中,往往把“共富工坊”当作来料加工2.0版,从而陷入“这仅仅是企业行为”的误区。事实上,“共富工坊”关切着服务供给方、承接方、需求方等多方诉求,具备着保障农民增收致富的民生属性,必须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强村富民的发展胜势。因此,我们要按照“组织铺路、党员引路、群众赶路”的理念,梳理农村闲置资源、闲散劳动力、企业需求订单、工坊运行计划等“四张清单”,推动企业、“两新组织”与村镇深化结对共建工作,重塑抓党建促共富组织体系;要把“共富工坊”建设纳入全域党建联盟工作机制,以组织“共建”、资源“共联”打造新型共富体,在更大范围实现产业资源与村镇劳动力资源的系统对接,形成产业进乡村、带共富的规模效应。如此,“共富工坊”才能成为展现党组织战斗力的“红色地标”。

市场主导长效驱动,打造“富民之坊”。综观各地“共富工坊”建设,目前最大的难题是还未建立成熟完备的市场化运营机制,在利益分配上存在“农民拿大头、村集体义务参与、企业作奉献”的现象,这显然是不可持续的。因而,需要建立专业化的供需对接机制,找准农民增收、村集体增益、企业增效的多方平衡点,确保企业利润与用工成本、企业需求与区域资源禀赋、企业类型与发展趋势相适应,全面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在这个过程中,基层党组织要当好村民就业的“经纪人”,开展市场化运营,持续牵线产业上下游业务,整合人力、资金、技术、闲置土地等资源要素,不断完善工坊带富发展体系,把就业机会引流到农村一线,把致富岗位送到群众“家门口”,实现市场引导、多方共赢、长效运行。

数字赋能共建共享,打造“发展之坊”。“共富工坊”架起“强村、富民、助企”的桥梁,关系着“服务、管理、效益”等多维度的信息沟通,数字赋能势在必行。要进一步做强线下、线上平台,打造“数字+工坊”工作模式,线下为农村闲散劳动力提供就业服务,线上通过数字化场景应用联通销售渠道,保障供需精准对接,提升产品附加值,推动品牌化发展。

“共富工坊”作为区域党建联盟在当地的“落脚点”,信息辐射优势明显,可通过项目帮扶、经营指导等方式,带动提升周边产业水平,推动工坊“输血”向区域“造血”、全域“活血”转变,持续放大共富效应,真正让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化为“富裕新动力”。

编辑:泮非非 责任编辑:杨能勇 审核:刘锦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