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台州晚报》发表通讯《温岭19岁男孩王伟旗:直面苦难,心向光明》,讲述了主人公父母离异、至亲离世,家庭坠入困顿,并且因给亲人治病债台高筑,只能与76岁奶奶相依为命,自己靠勤工俭学维持生计,考入台州职业技术学院的故事。读来令人唏嘘、感慨、欣慰。
唏嘘者,为王伟旗不幸遭际洒一掬同情之泪。花季少年,不仅没有家庭悉心呵护,反而遭遇一次次残酷的打击。且不说物质匮乏,光“这几年,一直都在告别”,就令人近乎崩溃,何况还是一颗未成年的心灵。
感慨者,为王伟旗笑对苦难、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而点赞。“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父亲、姐姐病殁,对孩子来说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家里穷到负担不起高中学费,以致被父亲要求辍学。但王伟旗以稚嫩的肩膀,趁寒暑假外出打工,干最苦最累的活,终于挣足每学期的学费,扭转了人生走向。
欣慰者,因为王伟旗得到不少亲戚、邻里和学校帮助,让这棵风雨飘摇的幼树获得阳光的照拂。这是一定程度上,用社会关爱弥补了家庭温暖的缺失。晚报在报道时也呼吁更多的爱心人士伸出援手,以帮助这个孤苦伶仃的孩子走出困境。这,至少是在精神层面对他的一种鼓励。
王伟旗的坎坷经历很励志,也很感人。但我想说的是,苦难不是励志的先决条件。命运的不公让王伟旗遭遇叠加的不幸,这份苦难只属于他自己。难能可贵的是,他不受命运摆布,不逆来顺受,而是奋起抗争,凭一己之力扛起与自己年龄不相称的责任。他除了自力更生,维持自己和奶奶的生计,甚至对别人出于怜悯,表示免去因父亲看病欠下的数十万元债务,也婉拒了。“父债子还”,在传统道德意义上的义务,他也义无反顾地扛起来了,“现在还不了,以后会有能力还”,这份自信和志气,让王伟旗直面苦难、挑战逆境的人设变得尤其突出。“苦难之于弱者,是一口井,对强者而言,只不过是一个坑”,刚从少年迈向青年的王伟旗,无疑是生活的强者,每一个苦难的坑,他都会跨过去。
作家余华在小说《活着》中有一段话:“永远不要相信苦难是值得的,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会带来成功。苦难不值得追求,磨练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躲开。”谁都不希望苦难降临到自己的头上,包括王伟旗。只不过有时命途多舛,常常拿苦难捉弄人。这个时候,不低头、不退缩,鼓足勇气,与命运抗争,在抗争中砥砺坚强的意志,健全心志,增强生活的能力,活出精彩的人生,尽可能达至生命的高度,是应有的、值得嘉许的态度。
前阵子风靡网络的视频《二舅》,有个细节讲天才二舅年少时因打针致左腿残疾,就“躺平”主动辍学,以致一辈子困守山村。其实,他如果继续学业,也许情形大不相同于现实,会在某个领域脱颖而出,成就不凡。
我们谈论别人的苦难,常常以自己的命运或社会大多数人的境遇作参照系,但真正感同身受,并非易事。我们揭示苦难,但不只做围观者,更不歌颂苦难、消费苦难。在苦难中励志只是少数个例,只是一种无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真正需要励志的,是生活无忧、安于现状的人。青年王伟旗历经不寻常的苦,还能笑对人生,积极进取,那生活安耽的我们,就更应该超越惰性,朝着既定目标奋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