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的进步始终为人服务,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为人服务的技术,有时候容易异化成难为人的壁垒,就比如最近沦为众矢之的的“张小泉菜刀没有拍蒜功能”。数字化也是如此,真正的数字化是从人的需求出发,通过重塑生产、生活、治理方式,为使用者带来更多的便捷和更大的价值,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近年来,我市就涌现出不少通过数字化手段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的典型案例。比如椒江的“付省心”、玉环的“健康地图”和歇业“一件事”、天台的“摊省心”,都有效提升了市民工作生活的便利度和获得感。“付省心”针对的是预付卡消费监督难问题,充卡消费再也不怕老板玩“失踪”。“健康地图”通过绘制“疾病地图”,专门针对市域外就诊率较高的病种,有针对性地与市外重点医院合作在市内设立专病专科临床诊疗中心,让市民不必为了看病饱受“奔波之苦”。“摊省心”针对的是流动摊位管理这个老大难问题,让城市的“烟火气”和“文明风”相得益彰。
但与此同时,也有些单位对数字化的理解相对片面,认为数字化就是利用各种新技术(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赋能业务,解决以往人工很难解决的问题,提高工作效率。有些只是把数字化当成“高大上”的“门面担当”,交互界面琳琅满目、花里胡哨,但是对于使用者来说,却极有可能被复杂的操作“劝退”,服务体验也不理想。还有些则是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把数字化的“牛刀”用在“杀鸡”的业务上,不但造成资源浪费,而且对业务能力的提升作用非常有限。这些数字化项目几乎沦为“信息化鸡肋”,时间一久就被束之高阁。
数字化转型,表面上是技术、工具,实质是理念、业务、流程、组织,背后的核心是“人”。利用工具解决问题固然重要,但如何在利用好工具的同时突破传统的本位主义,建立用户思维和全局观念,以实现对各类业务问题的解耦,才是关键。比如常见的电子驾照,除了本身是一项惠民利民工程外,更重要的是可推行到其他场景,提高办事效率,解决更多的民生问题。再比如,玉环的“健康地图”通过不断完善数据、拓展功能,从看病就诊的“疾病地图”迭代为医防智治的“健康地图”,有望实现每家每户都有“数字化家庭医生”。
这不是技术是否先进的问题,而是以人为本的理念使然,从用户视角出发,充分考虑人的体验,自然而然就能创造出各种适配群众需求的数字化服务产品。以人为本,决定了数字化转型不是一味地炫技,不是各种智能硬件的堆砌,不是让冰冷的技术取代人,而是真正把人的感受作为最终评价标准,建立群众评价机制,以人的需求推进数字生活的“进化”。这也是数字化改革“三张清单”把“需求清单”置于首位的原因,就是要解决人的需求,这既是数字化转型的方向,也是实现的方法。
当下老百姓最关心什么?医疗、教育、养老、交通……这些都是多年来的民生痛点、改革难点。正因为难,一旦通过数字化转型得以突破,老百姓的感受度也最大,获得感也最强,也会更加坚定地拥护和支持。从全国各地实践来看,数字政府建设越先进的城市,往往也是营商环境优越,吸引人才、资本较多的城市。数字政府的竞争,也是城市吸引力、服务力的比拼。
可以肯定的是,让数字化有精度、有速度更有温度,这是数字化转型的最大考验,也是成功的唯一标准。我们期待,台州在打造民营经济数字变革高地的过程中,能够落细落实满足个体需求的生活场景建设蓝图和具体发展目标,向广大市民提供更多更加智能、便捷、优质的公共服务,让数字红利真正惠及每一个人,从而形成吸聚全国优质资源的新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