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程卡摘“星”了!消息刚一传开,立刻登顶热搜榜。
6月29日,工信部宣布取消通信行程卡的“星号”标记,以支撑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方便广大用户出行。这是继国家卫健委28日公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中将入境者和密接者的隔离时间从“14+7”缩短为“7+3”天,又一个疫情防控具体措施的优化调整。
战“疫”至今,无论是出行、求学、就医等,查验行程卡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行程卡可以一键查询居民14天内到过的所有地市信息,并以此为依据来判定其是否属于风险人群,为流调和精准防疫提供协助。但事实上,行程卡带星号标记,仅表示居民过往14天行程中存在包含中高风险地区的城市,并不表示用户实际到访过这些中高风险地区。在精准防控的大背景下,行程卡中“星号”动辄标记整个地级市乃至直辖市的“颗粒度”已经不够精细。基于此,取消被误读的行程卡“星号”标记,让科学防疫、精准防疫唱主角、站“C”位,是应时应势应需之举。
精准,意味着既精细又准确,考验治理水平,既要下“绣花针”功夫,更要顺应时势、张弛有度,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毋庸置疑,行程卡摘“星”,是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要求的具体体现。专家吴尊友微博发文表示,取消“星号”标记,对于促进人员流动、活跃经济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但这并不是完全“放开”或彻底“放松”的信号,而是防疫工作在前期积累经验上的再一次有机调整,其目的就是在动态平衡中尽可能最大程度地考虑到社会经济的恢复。
眼下,随着暑期到来,叠加各地相继开放跨省游和行程卡摘“星”,可以预测,不少有出行需求的民众因疫情而搁置的探亲、旅行等事项将重新提上日程。据报道,摘“星”消息传出后,刺激一些平台上的旅游产品搜索量齐上涨。面对火爆的出行需求,各地、各部门尤须未雨绸缪、下好“绣花针”功夫,以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之姿,助推交通、文旅、餐饮等行业加快复苏。比如,景区要落实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加强“限量、预约、错峰”的基本要求,备足防疫物资,做好游客信息采集、检测登记;铁路等交通部门要把疫情防控工作放在首位,及时合理增开热门方向列车,加强候车室、车厢等重点区域的消毒频次,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
另一方面,广大民众也要自觉配合。以往通信行程卡对用户行程记录停留在城市层面,而要精准记录和识别一个人的行动轨迹,现在更为行之有效的就是场所码的扫码登记。扫一扫场所码、健康码,按时参加常态化核酸检测,是花不了太多工夫的“小事”,也是织密防疫网的大事。近期,安徽、江苏、陕西等地报告多例本土感染者,我省桐乡市、义乌市已通报发现省外输入新冠感染者,台州疾控中心发布“重点人员来(返)台州健康管理十问”,我们出行前要了解清楚当地的防控政策,注意避开疫情地区,坚持“三件套”“五还要”,做好个人防护,珍惜来之不易的防疫成果。
坚持就是胜利。因时因势不断调整防控措施,该取消的取消,该优化的优化,该打补丁的打补丁,不折不扣落实好科学防疫、精准防疫的各项措施,公众才能对防疫政策更有预期,对经济发展更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