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各地中高考成绩陆续出炉。寒窗苦读,一朝放榜,几家欢喜几家愁。“双减”之下,分数依然是许多家长和学生的头等大事。明知道他优秀,却有可能发挥失常;明知道他其他能力可能很强,但从应试教育衡量,只能发挥到本身能力的八成。但分数不会因此而改变,公平吗?这是每个人都下意识会问的问题。
讨论公平问题,并不是简单针对中高考制度本身,而是探讨全社会对分数红利的追捧。优质教育资源向重点普高和名牌高校倾斜,体制内外不少用人单位对名牌学校、第一学历、高学历的青睐,凡此种种,都是由于起点上的分数之差,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厚此薄彼,而且很有可能形成马太效应:一步赢步步赢,越是起点出色,越能轻松地获取更多优质资源。简单说,就是通过文凭、学校来决定你的能力,以及你未来的职业甚至是收入。从这个角度来看,让大部分人焦虑的,其实不是考试公平与否,而是自己会不会因为落于下风的起点而成为被牺牲、被让渡权利的一方。
有国内高校专门研究了社会不平等程度和教育回报率之间的关系,发现当不平等程度很高的时候,教育回报率也很高,大量的机会分配给了那些有高学历的人。由此带来的问题也显而易见。一方面,大家都希望通过普通教育争取更高学历,导致职业教育得不到良好的生源,同时社会上又缺乏大量的技能工人满足制造业需求,普通教育规模又太大,导致大量学生毕业即失业。另一方面,市场上并没有足够的为高学历人员量身定做的工作岗位,导致“学历通胀”,即研究生和本科生甚至非大学生抢饭碗,不仅不能带来收入提升的受教育水平提高,也可能意味着社会财富的无谓浪费。
当然,这一切并非不可逆转。特别是当前,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重视培养制造型人才,从《职业教育法》颁布实施,明确统筹推进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协调发展,取代所谓的“强制分流”,到将职业本科纳入现有学士学位工作体系,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正在不断拓展。不仅如此,还有更多领域也可以改变,比如招才门槛的设置,不妨从体制内单位开始,带头向“学历通胀”说不,带头对所有应届生一视同仁,那么大家也不必纠结于名校光环和考研压力。从长远来看,把合适的人放在适合的岗位,也能最大程度节省用人单位的人力成本。
与此同时,相信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觉察到,人生的赛道不止一两条,未来社会充满不确定性,让生活有了很多可能性,比如需要的更多是X型人才,用网络时髦用语来说就是“斜杠青年”,即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他们愿意冒险,喜欢尝试新鲜事物;而那些只会考试、门门成绩是A的A型学生可能不再受到青睐。你热爱穿搭,可以做时尚博主;喜欢整理收纳,可以做整理师;精于手工,可以开工作室……只要任何方面做到优秀,都是非常厉害的。
譬如入选浙江省高考语文作文题而火出圈的台州工匠杨杰,论学历、论基础、论资格,他都没有什么可以倚仗,即便如此,他却可以从一名普通的学徒工成长为杰出工匠,实现“逆风翻盘”,靠的既是个人的拼搏,也有当地政府和企业对技能型人才高看一眼,不人为设限,不看出处背景,以能力论英雄。
人生就像一场翻山越岭,本来就有很多起承转合。在这背后,既需要我们每个人为梦想而奋斗,也需要社会越来越考虑每个人的需求,用各种方式实现所有人的“相对公平”。这样即使换个赛道再起步,跑到后来也不一定输给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