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抢到了吗?”最近,消费券成了邻里之间热议的话题。前不久,市里发布通知,开展“浙里来消费 欢购台有惠”消费券发放活动,各地紧锣密鼓纷纷响应。椒江在全省首发农贸消费券,首期3万张仅4小时就一抢而空;温岭分阶段发放1500万元消费券,涵盖汽车、电动自行车和餐饮等领域;仙居推出文旅促消费“组合套餐”,10万张免费门票、百万元旅游消费券等你来抢……小小消费券,蕴含大能量,成了当下刺激消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的重要“法宝”。
“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促消费就是稳经济。经济运行绕不开“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个环节,其中,消费充当着重要的“杠杆”角色,可以拉动经济运行的整个过程,并使之保持良性循环。经济下行压力下,复工复产复市如果遭遇消费不足,企业就会缺少新的订单,即使开工也会面临新的损失。而通过发放消费券等短期刺激政策,一定程度上能有效激发因疫情影响而暂时蛰伏的消费需求,从而激活市场主体开足马力生产,助推经济稳进提质。
消费券,促消费,实践反复证明,其具备“四两拨千斤”的特性。有专家研究表明,每投放1元消费券,可产生2至3倍的直接消费乘数。从实际效果看,相较于发现金,消费券更能用于居民消费而不是挪作储蓄,可以在特定时间内快速转化为现实购买力,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更加直接明显;同时,消费券作为特殊时期兜底保障的政策工具,补贴中低收入阶层,更能满足消费刚需,提升他们的获得感;此外,消费券的使用领域具有明显的指向性,如受疫情冲击较大的餐饮、零售、文旅等行业,发放消费券有利于这些行业中的企业渡过难关,推动市场回暖。
人们常说,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消费券本质上也是一种“信心催化剂”。消费券用“真金白银”的实惠,激发人们消费意愿。同时,在消费回补和提升之下,能增加商家短期收入、缓解经营压力,以此提振市场信心,逐步激活经济“微循环”。
气氛烘托到这了,那就“大干快上”吧。但是,“无脑冲”可不行。发放消费券,里头大有文章,要想充分发挥其最大效能、惠及更多人,还需精打细算,做好“加减法”。一方面,做“加法”。简单来说,就是增加覆盖面、普惠面、撬动面。具体而言,要通过科学精准的算法,确保消费者的领中概率、保障消费者受益的公平性,设计好消费券面额、发放频率、领取方式,合理确定撬动内需的杠杆。如台州在本轮发放的消费券涉及文旅、汽车、农贸、餐饮、零售等各个行业,接下来,可拓展思路,将大宗消费与新型消费相结合,发放生活日用品、智能制造产品、医药健康、体育健身等消费券,精准扩大覆盖面,盘活本地产业链。另一方面,做“减法”。既要缩小消费券的漏损面,避免让消费券成为个别商家变相涨价、垄断经营的工具,又要降低消费券设置的使用门槛,让老百姓用得更简单省心,确保消费券“口惠且实至”。
话说回来,作为“催化剂”,消费券所能起到的提振信心、“四两拨千斤”刺激消费等均是短期效应。而扩大消费是一个长期过程,还需要可持续的“有益补充”,让消费市场形成长久良性的“化学反应”。如稳就业、增收入、完善消费体系、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等。多措并举、多管齐下,提高人们的消费能力与消费意愿,才能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激发更强劲的消费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