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耀良是知名港商,又是风云浙商,在台州,可谓家喻户晓,有口皆碑,“最美乡贤”,实至名归。
出生于上海,4岁随父母迁居香港,小时候并没有在台州生活过一天,但詹耀良对家乡的情感,比一般人浓厚、深沉。这份乡情源自父辈的言传身教、循循熏染。他对家乡的印象,原本是间接的、模糊的,严格意义上,家乡之于他,只不过是个祖籍地。42年前,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他才踏上这一片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感受到的是真真切切的一穷二白、凋敝落后。
就像儿不嫌母贫,在利字当头的香港社会,顶着巨大的生存压力打拼出来,事业初成的詹耀良,毅然决然地同步做家乡最需要的两件事,一是投资办厂,二是捐资兴学。此后数十年,他都遵循这样的商业与生活逻辑,一以贯之地兴办实业、乐做慈善,为家乡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福祉增进,做出巨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既是实业家,又是慈善家,“经世致用,义利并举”,永嘉学派的“事功”主张,这种催发台州当代民营经济的思想源头,在这位港商身上,也得以完美体现。他“居利思义,在约思纯”,他秉持的“义”,既是“事之所宜”,更包含着绿叶对根的深情、“游子”对家乡的厚意。这些年,他在台州累计投资70多亿元,其中取之于台州的收益,悉数投资于台州,产业涵盖制造业、零售业、房地产业、酒店业、娱乐业和旅游业;他为家乡捐款捐资逾3000万元,涉及助学兴教、救灾扶困。他为家乡人民所做的一件件一桩桩大小事,他在家乡经商兴业的领域,创造的诸多领时代风气之先的“第一”,看得见、摸得着、留得下,令人感铭于中;他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好商家,甘于承担社会责任的美乡贤。
法国古典作家拉罗什夫科说:“利益使一些人目盲,使另一些人眼明。”詹耀良无疑属于后者。他有着港商捕捉商机的敏锐、“敢拿青春赌明天”的冒险精神、说一句算一句的一言九鼎的诚信品格。他叱咤商场,多谋善断,眼光精准,富于预见,在机遇与挑战面前表现出一种大手笔、大气魄、大格局,每每释放出破釜沉舟的勇气;他商德兼重,深知做生意先做人,“君子好财,取之有道”,并懂得回馈社会、报效桑梓,将“举义行善”发扬光大,这也印证了“有道得财”的古训;他为人处世低调务实、谦和平易、淡泊明志,对物质生活往往限于吃饱穿暖,达到居富而“不以物喜”的高境界,相反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关心家乡、兼济天下的事务中。
这些身为成功商界人士所需要的品质,渊源有自。詹耀良从小看着父亲詹志山,为养家糊口,创业艰难,自己也吃苦耐劳,亲身经历生计不易。青年时与哥哥荣良办厂创业,也尝足失败的况味,但他们在命运面前,不低头、不服输,意志坚定,毅力坚韧,顽强拼搏,在沉浮中愣是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终于得到时代的垂青,一步一步走向光明的前景。荣耀属于詹氏家族,背后是坚持不懈的努力付出和无数的辛酸苦辣。詹家兄弟当初的创业历程,暗合了“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大陈岛垦荒精神,也为后来的“合作、图强、求实、创新”耀达精神留下注脚。詹耀良小时候受父亲的教诲,加上自己年轻时的从商经历,还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实事求是地做好每一件事,吃亏不打紧,最要紧的是自己能承担得起,只要一直踏实干下去,别人自会认同我们的处事方式。”这,已然成为他一辈子打拼商场,取得节节胜利的圭臬和信条。
作为一名兼具港商和浙商双重身份的实业家,詹耀良深受西方商业伦理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这两者在他身上获得有机融合。一方面,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他的经商天赋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另一方面,在风云激荡的改革开放大潮中,他始终做到“爱国爱港爱乡”初心不变。他利用自己多年积累的人脉关系,以及自己在港浙两地商界和社会的影响力、号召力,借助香港浙江同乡会联合会等平台,孜孜不倦地为内地与香港经济文化交往,架桥梁,结纽带,做贡献。他认为“社团不能只限于联谊”,而是顺时应势,竭尽所能,为两地经济社会发展,时代文明进步,做一些有益于物质与精神提升的实事。这是年逾古稀的詹耀良所做的另一项无价公益事业,也可以说是他义利兼顾,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做人经商、立身处世的终极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