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走来,王虹都在寻找人生的支点。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把地球撬起。”王虹或许没有这么大的雄心壮志,但她不断地努力尝试,让青春熠熠生辉,让人生有所附丽。
她大学毕业到媒体实习,萌发了赴英读研的念头,学成归来后,去企业上过班,在景区经营山庄,担纲欧美同学会工作,办文化产业公司,开西餐厅,做公益,风风雨雨十几年,酸甜苦辣都尝遍。
今天,展现在她眼前的事业前景,豁然开朗,我想,这是她确信自己要走下去的方向。
从象牙塔到社会,从学子到职场人士,从就业者到创业者,从不确定到确定,王虹走过的路,是大多海归青年都有的经历,只不过具体的情形不同而已。她寻寻觅觅,凭一己之力找到了撬动人生的支点。
38岁的她,在一般人看来合适的年龄恋爱结婚,生子育儿,作为父母的独生女儿,甘当数年家庭主妇,完成了为人妻、为人母的角色升华。在此背景下,她走出了第一次创业失败的阴霾,迎来了第二次创业成功的曙光,从此不再害怕失败,前路不再迷茫。
在舒适的环境里,做热爱的事,这是大部分人的生活愿景。作为海归,许多人都在寻找着将理想生活与创业方向相结合的途径。但社会复杂,形势比人强,创业谈何容易。这个时候,需要找到人生的支点。
人生的支点是什么?怎么寻找?每个人天然禀赋、家庭背景和社会境遇不同,理解各异。有人把专业和特长、梦想和愿景当支点;有人把别人的扶持当支点;有人把兴趣爱好当支点。所有这些,当然都可以,但因为多变或外在而未必是决定性的。从王虹成长的历程,大致能探知到共同的本质性因素,那就是一个人不断探索自我的进取精神、处理好与自己关系的良好心态。这,既是内在的人生支点,也是寻找工作、事业等外在支点的出发点与归宿,甚至是路径。
王虹大学念的是中英文播音专业,研究生读的是传媒专业,入职机构媒体,不是桩难事。但她没有选择当个体制内“朝九晚五”的上班族,而是在自我审视的前提下,避易趋难做个创业者。当然,她参与筹建台州欧美同学会、创办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与本硕所学专业虽不尽一致,但仍相关,特别是海外学习与工作经历,使得她开拓了视野,活跃了思维,砥砺了意志,打上了西方文化与现代文明思想的烙印。这些,都有利于她发挥高学历、海外工作经验、社团和网络、风险投资、创业团队和项目等留学生创业优势。她选择创业,受父辈经商影响,也是一个因素。更重要的,是她风风火火的外向型性格。
青春奔放、热情豪爽,激情飞扬,乐观开朗,健谈而务实,一袭卫衣的王虹像个“女汉子”。在对待承接的业务,或受人委托帮忙时,她每每不计得失,急人所难,带领团队通宵达旦地干活,让人想起“拼命三郞”这个词。策划活动方案、承办会展会务,整体安排妥帖与否十分重要,细节呈现也必须考虑周全。这些行业性的要求,为王虹施展才华提供了“舞台”。每接到一个单子,她都竭尽所能地去完成,“想为客户所想”“要做就做最好”,做出特色,做出水平,做到让客户满意,凭诚信和品质赢得口碑。
爱拼才会赢。在王虹看来,工作中的“拼”,不是刻意为了“赢”,而是专注于干好一件事,唯如此,赢的结果也就水到渠成。事实上,小女子有大格局,延揽业务时,她觉得“赚多了会心虚”;与同行竞争遭遇不公时,她不会过多纠结枝枝节节,而是加倍认真做好手头的工作。她相信,公道自在人心,市场规则是公平公正,优胜劣汰。
忘了哪位哲人说过,人们本来闲得很贱,有了工作,才体会到劳作的辛勤和忙碌的幸福感。工作的本质除了满足生计,就是找回生活的新鲜感,增添生活的乐趣。王虹一边尽力寻找和应对工作中最具挑战的部分,自得其乐,一边凭很高的亲和力广交朋友,融入留学归来后这个“感觉不甚适应”的社会。她的纯粹,她的积极进取精神,她的自我调适能力,为她凝聚人心,做好欧美同学会的事情,管理好公司的事务,打开创业新局面,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
创业路上,开心与烦恼并存。向往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人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但能将乐趣与喜好变成事业,每天的辛苦就不足挂齿。及时把烦恼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调整,自洽并昂首再出发,这是生活本质的另一种呈现。
王虹引领着台州欧美同学会,如此持续大规模地做公益,这是她和同道者们释放善心的一个渠道,是兑现家国情怀的一种方式,也是感恩家庭、师友和社会的真切行动。留学在海外,才知道自己有多爱国,归来后怎么办?他们用行动交出了高分答卷。他们付出了物质的力量,得到的回报,则是精神的慰藉。
“江山代有才人出”“长江后浪推前浪”,面对80后的王虹们,以及90后、00后……作为70后的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的观念、他们的担当、他们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