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3·15”如约而至。3月14日,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了2021年度十大消费维权典型案例,涉及房屋质量、车辆买卖等多种商品及服务,本报选取其中3个案例“以案说法”,警示法律红线。(3月15日《台州晚报》第2版)
这份投诉维权“成绩单”亦是消费警示录,只有诚信经营更上心、监督执法更用心,才能让消费环境更舒心安心。
今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的主题为“共促消费公平”。这几年,台州在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上使出“洪荒之力”,尽管维权网络日益完善、常态监管不断加力,但消费维权形势依旧不容乐观。从市场监管局发布的投诉“年报”中,我们不难发现,车辆买卖、预付式消费等“老大难”问题“涛声依旧”,互联网服务、直播带货购物等新业态纠纷接踵而至,恰恰说明营造放心消费环境“任重而道远”。
梳理一个个投诉热点和典型案例,暴露的是商家信誉缺失。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靠摆迷魂阵、搞小伎俩来糊弄消费者,无疑是杀鸡取卵。这种短视行为砸掉的是信任,毁掉的是信誉,最终只会让消费者“用脚投票”,给整个行业健康发展蒙上阴影。面对消费乱象,只有果断“出手”、重拳治理才能正本清源。多走走市场路线、群众路线,让“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同向发力,加大对无良商家的震慑力度,是可以净化市场秩序的。特别要发挥行业协会、市场协会等组织的干预和管理,“倒逼”商家自觉遵守市场准入法则,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
对市场监管等职能部门而言,不能满足于帮助消费者讨回公道、追回损失、曝光警示,更应反思市场治理的得失。要杜绝下一个投诉热点“春风吹又生”,关键要把刚性监管当回事并始终挺在前面、“靶向”发力。尤其是在现代信息社会,新业态、新模式、新消费风生水起,更需要我们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充分运用“互联网+”手段,通过“大数据系统”集成分析、精准监管、移动执法,在制度创新、手段创新中找到更加行之有效的应对方法,构筑起消费安全协同共治的新格局。
营造放心消费环境,是一项永无止境的系统性工程。面对一个个投诉热点,还要以案释法、以案析理,帮助消费者进一步擦亮眼睛、看清陷阱、提高警惕,通过消费经验的累积、维权功力的升级,学会在法治框架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当前,消费已成为台州经济行稳致远的压舱石。把投诉热点化为冰点,考量着诚信体系建设和市场治理能力,只要把工夫下在平时,把功课做得更优,加好“安全阀”就能让消费者放心、安心消费,进而激发更强的市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