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类虚假信息和网络谣言甚嚣尘上,不断制造对立、焦虑与恐慌,误导公共舆论,污染网络环境,不仅损害了广大网民的正当权益,也在冲击着主流价值观念,甚至危害到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稳定。应对网络谣言,广大网民应树立主体意识,涵养三种精神,自觉参与到抵制网络谣言的行动中来。
涵养实事求是的精神,明辨真伪,拒绝轻信。随着技术手段的演进,许多网络谣言基于“有图有真相”的思维定势,通过图片或视频的形式裁剪、拼接、捏造事实,蒙蔽性极强。因此,在日常用网过程中,要对这些套路保持必要的警惕,提高识谣辨谣的能力,勿让事实屈从于情感,使真相让位于流量。尤其在面对缺乏权威来源以及不符合常识的信息时,不能偏听偏信,要保持批判、质疑的态度,坚持以事实为依据,通过正规、权威的渠道核查信息源头,去伪存真、实事求是。谣言止于智者,在多方验证信息的比较、流通之下,谣言定会被揭穿。
涵养理性审慎的精神,独立思考,拒绝盲从。互联网扁平化、碎片式、分散型的结构特点,让信息传播变得迅速,也让理性思考变得孱弱。一个不起眼的网络谣言经过网络大V的加持、普通网民的聚焦,加之利益相关方的蓄意炒作与诱导,就可以轻易裹挟群体情绪、带偏舆论走向,发酵成为公共舆论事件或网络暴力事件。然而,造谣张张嘴,辟谣跑断腿。我们要自觉反思以往事件带来的深刻教训,不能成为谣言传播的助推手,言论自由绝不是以伤害无辜者为代价的。要提升深度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学会用理性温和的表达激发共鸣与认同,斩断谣言滋生传播链条,多一份审慎、少一份盲从。面对不明真伪、尚未证实的信息时毋宁克制,不要过早分享这些信息,不要轻易被带节奏,更不要加入网络暴力和人肉搜索的“狂欢”。
涵养敢于斗争的精神,正本清源,拒绝沉默。清除网络谣言“毒瘤”,还需要广大网民态度鲜明、敢于亮剑。每一次的正义发声,都是一抹温暖亮色。网络谣言可能泄露个人隐私、侵犯个人信息、损害个人名誉,必须要加以抵制与反击,积极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压缩谣言的生存空间。同时,网络空间也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捏造、炮制谎言成为恶性博弈的重要手段。仅就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就有不少网络谣言通过歪曲解读三孩生育、共同富裕、疫情防控等政策刻意制造杂音噪音,危害社会安全稳定。对此,我们必须加强底线思维,提高对网络思想动态的敏锐性和鉴别力,不能坐视舆论阵地的失守和沦陷,要敢于发声,旗帜鲜明反对错误言论。同时,还要讲究斗争方法和策略,采取更加多样化和灵活的行动,主动“抢占”话语主动权,破除谣言迷雾,讲好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