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之花——读《孩子与恶》有感

2024-07-11 09:28:32  来源:中国台州网-台州日报   作者:王锦屏

▲ 台州市图书馆 普通文献借阅室 G78/H260

从小读“人之初,性本善”,相信孩子生来纯良,我们也教育孩子拒绝邪恶,引导他们向善。但看到河合隼雄的这本《孩子与恶》后,我的认识有所改变。

河合隼雄认为,恶与善是同等同时存在的,恶本身是以善的欠缺形式呈现。人类的心灵本身具有破坏性,具有恶的倾向。因此,恶的表现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体验,正如尝过苦才知甜,知道恶才懂善。如果一味压制孩子以恶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行动,那可能会招来更大的恶。所以恶是人类不可避免的。基于这个前提,我想他在书中主要提醒我们思考两个问题。

恶的背后,孩子的需求是什么?

河合隼雄在书里写了多种恶的表现形式,比如偷窃、暴力和攻击性、谎言、秘密、性、校园欺凌等等。每一种都是我们的教育意识所不能接受的。我们一向要求孩子诚实、正直、团结,似乎这样要求了,孩子就懂了,就能长成我们所希望的样子,但事实并非如此。

说说谎言,哪个成年人没有撒过谎呢?记得小时候,我最常撒的谎就是,父母问我作业写完了吗?我随口就说写完了。撒这个谎的目的是什么呢?是想要自由,想要无拘无束地玩。印象最深的是小学三年级的暑假,在作业写完的谎言遮蔽下,我随心所欲地玩了大半个假期,临到开学报到的前一天,才惊觉还有一半多作业没写完,那天一直写到晚上十二点多,一边打哈欠一边忍眼泪一边奋笔疾书。父母坐在一边,没有骂我,只是默默叹气。快到晚上十一点时,父亲起身去了厨房,不一会儿端来一碗糖水煮蛋,放在我桌边,没有说一句话,走了。那一刻,我心底泛起委屈、后悔与自责。在尝到谎言带来的恶果后,我意识到诚实、自律对自己对家人的重要性,从那以后,认真按时完成作业就是我第一重要的事。

再比如,小时候乃至现在,我们看到厚厚的雪地时,是否马上想要去踩几脚?看到满地金黄的落叶,是否满足于踩上去咔嚓咔嚓的破碎声?那背后的需求是什么?是人与生俱来的破坏性的一种满足,还是人掌控能力的一种满足?

这大概就是河合隼雄说的,如果大人在孩子小小的恶的表现形式中多一点宽容和耐心,看到孩子背后的需求,理解孩子,让孩子通过自己的体验感知恶,也许可以帮助他更好地建立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让恶的体验给予孩子想要的自立,激发孩子潜在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面对孩子的恶,大人该如何引导?

河合隼雄写《孩子与恶》,并非提倡作恶,而是我们面对孩子的恶,要做好引导。首先,从恶之中解读出背后的信息。比如,恶可能是孩子希望走向自立,因为要自立,就要反抗和摧毁之前保护自己的外壳。如《德米安》中主人公辛克莱的故事,作为出身于幸福上流社会的优秀少年,他为了融入群体,撒谎、偷窃,并从中“感觉到恶的世界的魅力,慢慢地被吸引过去。恶的世界隐匿着未知的事物、充满着活力,不是吗?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恐怖的世界,但,有它诱人的地方,令人着迷。这是一个动态变化的世界。相比较,善的世界充满着和平,无疑是好世界。但它总归是静态的,缺乏活力,甚至乏味、僵化。”他的恶里,藏着脱离父亲的管束,渴望自立,渴望感知世界多面化的需求。

这时,作为父母,就要耐心观察、引导,让孩子在自己体验的同时,身体力行,给予他正确的规则引导,而不是一味控制、批判,否则,只会引起逆反。比如我的父母对于我最初的谎言,他们并没有暴跳如雷,在他们的关注陪伴和理解包容中,我自己就认识到了撒谎导致的恶果,在亲身体验中自觉摒弃恶行,向诚实向善靠拢。

在书里,河合隼雄同样讲到恶的二义性,对于一些根源性的,会造成无可挽回的错误结果的恶,作为父母应该严厉制止。比如故意伤害他人等。

这本书并非要美化恶,而是希望不论是家长还是教育者,在面对孩子身上出现的恶时,不要如临大敌,要先静下心来思考,分析恶出现的根源是什么?孩子背后的诉求又是什么?理解孩子因生存本能而撒的小谎;保护孩子因成长而产生的秘密;尊重孩子以自己的方式与这个世界的多个侧面碰撞、切磋;接纳孩子与小恶相处、共存,让孩子在真实的世界成长,认清这个社会,建立属于自己的人生观;严厉制止会造成严重后果的根源恶。那么,应该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让小小的恶,成为绽放孩子自立、想象力、创造力之花的沃土!

编辑:褚淑华 责任编辑:余彩虹 审核:颜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