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陈镛相知相交已三十多年,从台州一路走到杭州,可以说是真正的老朋友、好朋友了。他喜欢读书、写作,每有新鲜文字出炉,总要和我分享。最近他又出了一本新书(之前已出过《废庐》《蚁迹》等),书名是张浩题写的,极富中国乡村传统文化意蕴的《土地菩萨》。全书分三辑(土地菩萨、村庄的泪、草头喋血),所记都是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大潮初涌时,天台这块生养他的血地上“土地菩萨”管辖下的一方水土和那一方子民的故事,有歌有哭,有血有泪,有绵长的历史迷思,也有现世的骚动和不安,但无不打上比天台还“天台”的那个年代的深深的烙印。《土地菩萨》这本书的思想意义、艺术价值和独特的现实观照,往大里说,我以为套用北宋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来评价,也不算过分。
在《土地菩萨》的成书过程中,我是个特别有幸的人,他每做完一辑,就通过微信发给我,我也很高兴地作出回应,我大概是除了他本人之外,第一个能接触到这些鲜蹦活跳的文字的人。现在,我把有关这本书的我们之间的微信交流摘录如下,作为一种比较私人化的、带有一点体裁创新意味的“微信体”的读书笔记,呈献给各位,也算是我对于我特别喜爱的这本书的郑重的推介。
2022年7月10日 ▼
陈:梁兄,这是我整理上世纪80年代笔记《土地菩萨》第二辑,劳驾你抽空看看,给些指点。
梁:大作拜读了,越读越觉得你的笔下功夫了得!当读到尾声“没有任何征兆,一只硕大的黑衣蝙蝠从天而降,黄家塘的故事就这样戛然而止”时,禁不住仰天叹息,欲哭无泪,万千感慨一时堵住喉头。这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解冻初期,一粒好不容易破土的种子的宿命!一个艰难觉醒了的村庄的宿命!一段终究要湮没的历史,一幅各色命运的小人物的斑驳纠结的生存图景。
你知道,我的老家百步和天台同饮一溪水(你文中写的杜潭放木排等情节,我少时也看过听过,但没想到可以被写得那么具体生动),百步是临海出西门最大的村庄之一,四五百户烟灶,近半人家和天台都有姻亲关系,所以风水、风土、风物、风情、风俗和方言俚语(包括唱的乡村小曲“高郎”“花名宝券”等)都相近相通。读你的黄家塘就像读我心中的百步!那个年代(造屋、村办企业、封山育林、选村民主任等)、那些事、那些人(书中的丕荣、式周、茄腐书记、广播员小罗的父亲、公社书记、工作队长和亲民的县太爷等),都刻划得活灵活现、入木三分,有血有肉地活在你的笔下,出现在我的眼前。佩服你的心力、眼力和笔力,佩服你的出世入世,佩服你对乡村人情世故的另一种意义上的洞明、练达和通透。这个叙事文本和结构节奏,也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但个人认为,如能更从容些,更放松些,不要那么紧,可能会更好些。县广播站记者小钟这个主观视角,也应更多着墨,此人是这篇文章(黄家塘纪事)的逻辑(情节)起点、拐点和落点。当然,前面说了,落点尾声(一只大蝙蝠)无比精彩!
陈:按大哥指点,再作修改。
梁:此篇人物中写得最有亮色的最好的是文云。
陈:非虚构写作,纯属纪实哦。
2022年7月21日 ▼
陈:梁兄,把《土地菩萨》第一辑传您。第二辑按您的指示增写了一则。
梁:陈镛,大作拜读了,不是一般的好,有些简直叹为观止,如青年导师、讲事娘舅、长发帮、看似不经意插入的“田头地角”等。我觉得你是真懂“天台”的,你对天台山的深情、深入和刻划描摹的深刻尤其是具有的人性深度,就好比大户人家排排场场开出的盛宴,满桌的八大碗、九大碗,读来很接地气、很走心,很有代入感。序写得很精到,除了“土地菩萨”这个在百姓眼里极具象征意义的主题外,文体也很独特。你说纯属纪实,我却把它当作笔记小说读,如人生如戏、扶不起的专业户、鸭媳妇、山农老余的多彩人生等等,情节细节都很丰富,那些事、那些人物,起起落落,眉眼口吻,神形毕肖。另外,你的文字极富表现力,尤其是浙东一带的俚语方言,信手拈来,随意挟带,顿时满纸生辉,读来十分快意!天台是部大书,不留下你的这些文字,简直天理难容(呲牙)!
陈:一直来只有你在这样夸我,令我汗颜,当然也有激奋!此书尚未定稿,语言上有意作些探索,接着还想在人性方面作些挖掘……
2022年7月26日 ▼
陈:第三辑水溪、苍山事件,你还没看吧?
梁:上次读到黄家塘纪事“尾声”止,未曾留意还有第三辑的“两个事件”,这次补读了。从我个人的阅读体验来说,水溪事件从一个记者的视角,亦虚亦实,一张一弛,主观评述和客观叙事交叉推进,波澜起伏,跌宕生姿,单纯中有很丰富很深刻的内涵,读来很有趣味。相比起来,苍山事件更像天台历史上更具典型意义的械斗,题材本身的块头、分量和影响力都是水溪事件无法可比的,其中许多曲曲折折的情节和丰富的细节,如夹在娘家婆家中间的那个做“探子”的妇女,如你和林益柱老处长等见智见勇的八条建议,都很有趣。但总的观感不如水溪事件的可读性、悦读性。我以为主要原因是文本结构和叙事节奏问题。在你比较紧张、流畅的叙事中,几次大幅度插入民国时期和此事件并不相关的、性质也完全不同的“上下党”事件,用力过头过偏,建议可作另一读史笔记,附在文后。
陈:你是一针见血、一箭中的。“苍山事件亲历记”我已交县档案馆留存,因官方志书几无过程细节,补县志不足,聊胜于无吧。
作者梁雄,曾任台州地委宣传部部长、浙江省作协党组书记、省广电厅副厅长兼浙江电视台台长,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文学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