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大地,感受生命的分量——读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2023-05-06 16:34:09  来源:中国台州网-台州日报   作者:阿 风

阿 风 /文

作为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作品。小说以1968年发生在捷克的革命“布拉格之春”作为背景,以主人公托马斯、托马斯的爱人特蕾莎、情人萨比娜,及萨比娜的情人弗兰茨为主要书写对象,讲述了一个有关爱与责任的故事。作者以小说的样式,对轻与重,以及灵与肉、偶然与必然、媚俗与牧歌等浸透着哲思的话题作了思考和探析。

读这部作品,最能引起读者共情和代入的,无疑是有关“生命轻与重”的思考。“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所以人往往会陷入选择的困惑中。“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只有一样是确定的:重与轻的对立是所有对立中最神秘、最模糊的。”“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就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生命之重”意味着世俗传统的责任和约束,比如日常中,有来自工作、生活、家庭、感情等方面的难题,有道德、荣誉、地位、金钱把人紧紧束缚,有人认可了这种生命的“重”。相反,“生命之轻”则意味着背叛传统,逃离责任,完全自由。比如很多人不想受体制、家庭、观念、惯例约束,冲破世俗牵绊,过轻松自在的人生,甚至甘愿躺平,人生中写满了背叛、逃离、不负担责任的迹印。在作品中托马斯的“生命之轻”和特蕾莎的“生命之重”,萨比娜的“生命之轻”和弗兰茨的“生命之重”,互相交织,互相比照,编织成了一张人生难解的大网。

托马斯是一位外科医生,他拒绝“重”,卸下了对父母和儿子的责任,放弃了自己心之向往的职业发展,离异后与不同的女人交往,但他不想再踏进婚姻,不想承担家庭爱情的责任。遇到特蕾莎后,他打破了一贯坚持的原则。“特蕾莎就像一个被人放在涂了树脂的篮子里顺水漂来的孩子,而他将她捞起,安放在自己床榻之岸。”他不仅爱她,与她结婚,还一次又一次欲罢不能,不能自拔。此时,特蕾莎成了托马斯生命中的“重”。特蕾莎则是一个传统的女性,认为灵与肉是不可分的,她为摆脱母亲的“轻浮”和恶俗,对命运进行了抗争,她恪守人生的戒尺,一生都背负着对自我的追寻和沉重的爱的枷锁。

再看萨比娜和弗兰茨。萨比娜和托马斯一样,都喜欢这样轻而无束缚的生活,甚至比托马斯还要“轻”。她的一生只有两个字:背叛。她要的是自由,心无挂碍。“对于一个永不知停息的女人来说,一想到要被永远禁锢,不再能行走,那是无法忍受的。”弗兰茨的生命之重,体现在他追求自己的梦想,他对母亲的爱,对萨比娜自由人生的向往,还有游行上。他与妻子过着貌合神离的婚姻生活,在爱上萨比娜之后,一贯胆小懦弱的他却为萨比娜和妻子提出离婚。但萨比娜却不辞而别,断然离开。尽管如此,弗兰茨还是像信奉信仰一样继续爱着她。

从作品中四个人物的不同遭际来看,无论选择“轻”还是“重”,都逃脱不了内心的牵扯:自责或失落。如此来看,生命总是有重量的,“轻”只不过是“重”的一种异形存在。“轻”也逃不掉“重”的牵引。萨比娜终其一生都在背叛,她我行我素、随心所欲,不受任何约束和羁绊,她逃离了亲人、配偶、爱情和祖国,以为这样就可以轻松快乐地过一生。然而,最后却感到了无比的虚空,无法从忧伤中振作起来。“她的悲剧不是因为重,而在于轻。压倒她的不是重,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至于特蕾莎最后也放弃了自己一贯坚持的“重”跑到工程师那里,让“重”变成了“轻”。然而也不能为她的“重”减轻负担。对于一贯追求“轻”的托马斯来说,最终压倒他的,也是生命之重。最后,特蕾莎和托马斯在乡下过着牧歌般的生活,因车祸而亡;弗兰茨去了异国,在“伟大的进军”中自寻死亡,萨比娜则去了美国,在孤独中独自埋葬。

人生到底该选择“轻”,还是选择“重”?昆德拉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这与他坚持的“思考式的探询(或探询式的思考)是我所有小说构建其上的基础”一脉相承。“历史和个人生命一样轻,不能承受地轻,轻若鸿毛,轻若飞扬的尘埃,轻若明日即将消失的东西。”相比于被历史和自然裹挟前行的人生,历史和世界的虚空感更让人悲观和深刻,昆德拉在《关于小说艺术的谈话》中,提到了笛卡尔的那句著名论断(“人是大自然的主人和所有者”)的命运时说:“可是既然上帝走了,既然人也不再是主人,那么谁是主人?地球在没有任何主人的情况下在虚空中前进。这就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编辑:褚淑华 责任编辑:杨能勇 审核:刘锦萍
相关阅读